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的故事

急急急
2024-12-22 09:27: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做官。

1、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36岁,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职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职3年。

到任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

2、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于是54岁的他对于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

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

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参考资料: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百度百科

回答2: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苏东坡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

  有人说,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张东坡、李东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西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西湖今天指不定是个什么模样呢。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历史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画布,为官者造的是福还是祸,还是啥也没有造出来,历史都将忠实地记下其行踪,这行踪论功是政绩,论人则是官品,官品与政绩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官自己说的如何,而是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怎么样。

  千年的西湖和苏堤已经述说了这个结论。

回答3:

最著名的东坡肉,就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弄出来的菜品。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

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苏东坡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

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回答4: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苏东坡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有人说,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张东坡、李东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西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西湖今天指不定是个什么模样呢。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历史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画布,为官者造的是福还是祸,还是啥也没有造出来,历史都将忠实地记下其行踪,这行踪论功是政绩,论人则是官品,官品与政绩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官自己说的如何,而是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怎么样。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参考:百度百科“苏轼”

回答5:

可以看从喜马拉雅上听康老师讲的苏轼,我在这里发一段。
有一天,有一个偷税漏税的案子来了,当地官员押上一个小老头,花白胡子,穿得特寒酸,背一个大包裹,来了以后,苏轼一看,这包裹上写了一行字,写的什么呢?说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这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苏轼不是原来担任的官就是翰林学士知制诰是寄给他的弟弟苏辙的这个大包裹,这就很纳闷,苏轼没有寄过东西,再说这个官职的名字也不对,他现在官职不是换了吗?消息太不灵通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个穷酸花白胡子的小老头,是福建人,考科举老可不中,愁死了,这回又到京城要来考试,没钱啊,路费都没有,就是有路费到了京城,你考试怎么着也得考上个十来天,费用从哪来?同乡的人很可怜这个老头,觉得一辈子为科举奋斗到今天,就要帮帮他,大家给他凑钱,买了两百匹的麻纱,聪明人给他出主意说,你这个麻纱很重要,你拿着这两百匹的麻纱,带到京城把它卖掉,这不就有钱了吗?这办法是挺聪明,但底下一想也挺笨的。为什么呢?你要真是一路打着要卖它的旗号去的话,沿途的关卡抽税就给你抽光了,本来能卖一千块钱,交税交上八百块,你还卖什么劲?这怎么办?老头觉得自己挺聪明,想个绝招,就是刚才那个条子上的事儿。就是说,苏轼委托他,把这两百匹麻纱,带给他的弟弟苏辙,我是代人寄托东西的,又不是做买卖,人家看见就不会抽我的税,这办法挺灵的,从福建一路走过来没人让他交税,大家一看,都知道苏学士,可老头聪明得有点过头了,他跑到杭州来,还把这个东西给人家看,当地的税务官员一看,我们杭州知州,早就不是这个翰林学士知制诰了,而且他在杭州从来没有听说过,让一个人从福建带东西到京师,去给他的弟弟送麻纱,马上就带过来,给苏轼一讲,苏轼勃然大怒,一拍惊堂木,搞什么搞,这老头才知道,眼前这个官员,就是苏轼苏东坡,这个很麻烦了,你想,这真的是偷税漏税,而且一直偷着过来的,漏着就过来了,苏轼对这样一个既可气又可怜的老读书人怎么处理呢?他没有再拍惊堂木,他把包裹上的旧条子撕掉,拿了一个新条子,提起笔来就写,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洛师竹竿巷苏学士他这个要写得准确一点,因为他的官职已经变了,你要给人家去带东西,你得有个具体的地址,京师那么大,他弟弟在哪住呢?住竹竿巷,而且他弟弟的官职现在也变了,是翰林学士,所以叫苏州学士。他把这个写好之后,又贴在了这个包裹上,他告诉这个老读书人,这个人叫吴味道,说老前辈啊,这回,你背着这包裹到皇上跟前说都没事了。吴味道喜出望外,原来以为这辈子到这儿终结了,怎么也得坐大牢了,没想到继续背着包裹,进了京城。我们可以想像,我们也不用猜测他是不是真的把这麻纱给卖了,总而言之我们知道的一个结果是他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之后,他还专门到杭州来向苏轼道谢,苏轼非常高兴,这故事跟法律其实毫无关系,它传达出来的是苏轼的一种为人之道,就好像当年欧阳修宽容他编造典故一样,苏轼也乐于宽恕这个可怜的老人,给他一条出路,这就是苏轼的魅力,北宋时候做官的人太多了,读书人数不胜数,为什么我们独独地喜欢苏轼,他的答应是存在于他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