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智慧”是指什么意思?和平常我们所说的智慧,是一个意思吗

谢谢
2024-11-19 04:12: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佛经中的“智慧”,两个字是分开的,智是智,慧是慧。智是慧的体,慧是智的用。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都是从表面上的现象去评定其某一个人的行为状态,在佛经中佛祖认为众生的智体是相同的,都可以与佛一样具备所有的慧用。但为什么现实世间会有种种差别相,原因就是出在其智体的慧用上(就如一台电脑中了毒运行缓慢而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用,众生如果中“毒”,其反应表现就是行行色色的人类世界),从而揭示出了众生行为状态差别的根本原因。

附“智”与“慧”的术语解释,供您参考:

〔智〕

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苦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二智 即胜义智和世俗智。1、胜义智,又名如理智、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和实智。指圣者无漏智缘真如境,或以理智观察胜义谛之理证得真谛所生的智。2、世俗智,又名如量智、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和偏智。因在根本智后而生起的智,或以比量观察世俗一切事物而生的智。这是佛教观察一切事物的总方法。

三智 即一切相智、道相智和一切智。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观察一切事物、证得真如、断除烦恼的三种能力。1、一切相智。为佛智。又称一切种智、一切智智。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体性,及尽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萨和声闻一切道相。2、道相智。为菩萨智。又名道种智、道种慧和道慧。菩萨为了度众生成佛应当了知世间一切善恶业道之行相及其种类差别,了知声闻、缘
觉所行的一切相以及世间出世间的种种所行之相貌差别。3、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智。声闻、缘觉为证涅盘应证知内外一切法体空无我。内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处,外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处,合为十二处。《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称:“知是十二入故,名为一切智。”

四智 1、大圆镜智。显现法界之万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色像,遍照法界之理事。2、平等性智。了达一切法无我平等之理,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成就诸法体性平等作用之智。3、妙观察智。为分别善妙诸法而观众生之机说法断疑之智。4、成所作智。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种类而成种种变化之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凡夫”八识,经过“转依”而成为四智,名为“转识成智”。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眼等前五识成“成所作智”。

五智 密教大日如来具有的五种智慧。即除上述四智外,加法界体性智。法界指整个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及其所依之体性。密教立五智配五方佛。法界体性智表为中央大日如来;大圆镜智表为东方阿 如来;平等性智表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表为西方阿弥陀如来;成所作智表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

十智 有大小乘之别。小乘立十智总摄一切智。《俱舍论》卷二十六称:“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大乘也有十智,即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间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此外尚有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

〔慧〕

瑜伽三卷七页云:慧云何?谓即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又云:慧作何业?谓於戏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推求为业。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慧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简择诸法;或如理观察,或不如理观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观察。慧为何业?谓于言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考察为业。
三解 瑜伽八十二卷十一页云:此中慧者:是智见、明、现观等,名之差别。简择法相心所有法,为其自性,训词者:简择性故,治无智故;名之为慧。又各品别,能了知故;名之为慧。又能显了诸聪慧者,是聪慧性,故名为慧。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所言慧者,谓已证得出世间慧后时所得世间妙慧。
五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慧者:谓俱生生得慧。
六解 显扬一卷四页云:慧者:谓即于所观境,简择为体。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为业。如经说: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极简择法,遍了、近了、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
七解 成唯识论五卷二十页云: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有说:尔时亦有慧起。但相微隐。天爱宁知。对法说为大地法故。诸部对法,展转相违。汝等如何执为定量。唯触等五,经说遍行。说十,非经。不应固执。然欲等五,非触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贪等。
八解 摄论二卷二十五页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慧者: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断疑者:谓由慧择法,得决定等。
十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十一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谓能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如理所引者:谓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谓余众生。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决定故。
十二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十三解 大毗婆沙论九十五卷四页云:云何为慧?答:六识相应慧。此有三种。谓善、染污、然覆无记。广如前说。
十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慧云何?谓心择法性。
十五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为慧。
十六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慧、谓于法能有拣择:即是于摄相应成就诸因缘果自相共相八种法中,随其所应,观察为义。
十七解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云何为慧?答:六识相应慧。
十八解 界身足论上三页云: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了相、近了相、等了相、聪睿、通达、审察、决择、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慧。

回答2:

两个好像很类似,但是深浅、广狭、真伪不同。

佛法里面的智慧,是真实智慧,术语称为“根本智”,世间说智慧,类似记问之学 + 聪明,术语称为是“世智辩聪”。

世智辩聪,从外而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一般是从症状出发解析问题(视乎深入到多深的内部,而终不能到达问题的本源,却往往以为已经到达本源。如何得知还没到达本源?因为还没全知全能,能知【人】和所知【知识】是两个东西的话,就是有分别,有分别,能知和所知就不同,不同就不是全知全能。),就造成有时会自作聪明,或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根本智,从内而外,全知全能,衍生出“后得智”(在具体某样事情或者事物上,合适应对的智慧),无所不包,无所不通,能真正解决为难题,令人令己获得生活的轻安、自在。

附:

1 佛法里有一个术语叫“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佛说是八难之一。

2 “难”就是困难,什么困难呢?开智慧太困难了,你有了障碍,你开不了智慧;你智慧不开,你学的东西再多,研究得再多,佛法里讲世智辩聪。

3 世智辩聪是所知障,你放不下是烦恼障,你必定是二障障碍你自性的般若智慧、自性的德能。学佛要破二障,把增长所知障误会,以为是开智慧了,糟糕不糟糕!

4 佛在《华严经》里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个智是讲世智辩聪。

5 世间什么样的博士,他也不懂佛法,为什么?因为博士他落在心意识里面,他是凡夫。佛法是离心意识,佛法的言语、文字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而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是用心意识。

6 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意识心修行,修得最正确,没有走错路,如理如法,只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而已,不能见性。

7 明心见性的人见到性。佛见到是圆满的,明心见性的人见到一分、两分。

8 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那错了!以为自己智慧开了,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

9 世智辩聪,仗着自己的聪明辩才,不肯认真修学,不肯老实修学,结果落空了。

10 真正有成就的,都是老实人,都是自己觉得不如人。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人的人,容易成就,为什么?他谦虚。

11 贡高我慢,不但学佛不能成就,世间真正的学问他也不能成就。

12 世间学问,叫你去研究一个东西,你用思考,你可以找很多参考资料,那是世间法,没有叫你断烦恼,那是世智辩聪,不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思考不得。

13 通过思考就落到心意识去了,那个开悟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不用心意识。

14 今天这个世界是个科技闻名的世界,我们看到现在的众生比古时候福报要大,也比古人聪明,这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法里面讲的福慧。

15 现在人聪明,他烦恼也多,相对地增长!现在人迷了自性,把智慧变成世间的聪明才智,把真智慧变成世俗的智慧,变成世智。

16 世间智慧起作用,就免不了有烦恼,分别执着、计较;如来与大菩萨有真正的智慧,他们没有烦恼,不生烦恼。

17 世间人很聪明,反应很快,想东西很敏捷,佛说那个叫世智辩聪,那个不是智慧,是聪明!

18 聪明跟佛法里面的智慧,完全是两桩事情。智慧是判断,非常正确的判断,一点都没有错误。

19 听说念佛法门,可以往生见阿弥陀佛,可以得无量寿,他立刻就采取,这是智慧的判断。

20 世间人、聪明人听了这些话,这是神话!他不相信,他哪里有智慧?他没有智慧。

21 真智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叫“世智辩聪”。

22 信心清净生真智慧;信心不清净所生的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不能解决问题。

23 我们今天拼命求智慧,有没有智慧?没有!所求得的是什么?世智辩聪而已,不是真智慧。

24 凡夫所讲的智是感情不是真智慧,为什么?那个智是从意识心里面产生的。

25 我们今天的毛病出在哪里?就是出在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

26 佛法讲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就有。你怎样把烦恼恢复成智慧?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除掉就是智慧。烦恼就是智慧。

27 自性性德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只有智慧德相,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

28 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离开了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智。如果这里面还有分别执着存在,这个智是世间的聪明智慧,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辩聪。

29 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心不清净,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30 在生活里面去体验、去磨练,把你所有的习气毛病统统磨练得干干净净,你心清净,慧就生了,慧一生,一接触佛法就通达了。大家不求真正的智慧,求世智辩聪,这是大错特错!

31 现在这个时代,世智辩聪太多了。小孩从小,天天看电视,满脑袋邪知邪见,他怎么能学佛法?

32 古时候人天真,古人没这么多资讯。他头脑单纯,学什么东西都容易。现在的人头脑很不简单,学佛法就成了大障碍。

33 世间人书念得很多,记得很多,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在佛法里面都叫做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

34 头脑天天在想,天天在思惟,他所有那些聪明智慧是从心意识里头流露出来的,也就是从分别执着妄想里面生出来的,这不是佛家讲的智慧。

35 佛家讲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是智慧。

36 没有离开心意识,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

37 般若智慧是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智慧;真智慧一定要见性,没有见性没有智慧。

38 佛法里面讲的智慧,决定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从意识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不是真实智慧。把知识当作智慧,那就糟了!

39 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是从禅定里面生的,不是文字里得来的;听得多、看得多,所谓是记问之学,那是邪见。他很会说、很会分别,死的也能说成活的,强词夺理,这是大障碍,所以世间聪明人有世智辩聪,没有智慧。

40 智慧一定是从定当中生的,它跟我们这些知识学术不相同,你得了几个博士学位,你有世智辩聪,不见得有智慧。世智辩聪高明,不见得有智慧。

41 佛弟子读书用虔诚、恭敬、清净平等觉心,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世间人读书里头没有戒定慧三学,所以叫世智辩聪。

42 一般社会上研究科学、研究哲学的,也有相当程度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因为他们还有是非人我的分别,还有贪嗔痴慢的执着,换句话说,他没有定。

43 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贪嗔痴慢,我们不舍贪嗔痴慢,清净心决定得不到。没有清净心,你就没有平等心,就没有慈悲心,你念佛也不能往生。

44 世智辩聪是福不是慧,这个东西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正是《坛经》里面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真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心不清净没有智慧,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45 有些老太婆根本一个字不认识,她心清净,一切境界里头一念不生,她有智慧,她对一切事理看得很清楚。佛法要的是智慧,不要世智辩聪。

46 六祖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古今中外哪一个不佩服他,哪一个不对他五体投地,为什么?他有定、他有慧。

47 把读经跟讲经当作世间学问一样去研究,变成了世智辩聪,错了!学佛跟佛学是两回事。

48 拿着佛教的经典增长自己的世智辩聪,这是佛学;学佛是依照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来自修,求内证,这是学佛,这不一样。

南无阿弥陀佛

回答3:

般若,被翻译为“智慧”;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略说如下:

“智慧”是靠意识心。
其一,意识心具有“起心动念”的功能:
就算入了禅定,出定之后还是会“起心动念”,真心却是:永不触六尘,永不自知有我,是“如如不动”的;而《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云:“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因为这些罪,导致众生生死轮回。而轮回的“空间区域”(三界),就名为“世间”,因此,意识心也可以叫做“世间心”。
其二,意识心具有“分别了知”的功能:
因为这个功能,就能由分别进而进行学习,研究,整理,思维,决策,计划等等复杂的“思维活动”。也能在一定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相互佐证。所以,在这些领域内,深入修学,就能具有“智慧”。但是,这些“学问”都不可能令学人解脱生死,还在三界之内受生,还是“世间”。
因此说为“世间才智”。

“般若”是靠自心流露:
在佛教里面,需要“开悟明心”才能发起“般若中观智”。未悟之人,称为“凡”;就算修成“阿罗汉”,因未能证悟自己的“真心”,未能发起般若智慧’所以称为“愚”。开悟明心之后,更兼眼见佛性;进而转依真心修学“道种智”。因此名为“通达大乘”。这就是初地以上菩萨了(菩萨摩诃萨)
这样的菩萨,即使没有阅读过某些大乘经典,也能一闻即解。当学人问起法义的时候,能在一切事相上现观真心的运作,就象“现场直播”一样,问到哪里就能说到哪里,问到什么就能回答什么。这种智慧,是“般若智慧”不是“思辨智慧”。因而无须利用意识心去学习“佛教理论”,也无需查阅经典,思维整理而说。故名为“直心”。一切“因学而得”的佛教知见,一出口他就知道是对是错,如法不如法。

综上:
世间智永在三界之内,不能了生死;般若智能令有情出离三界,不受生死,乃至究竟成佛。
世间见解不能触及“诸法实相”,名为“颠倒见”;出世间见解能依“诸法实相”,名为“如实见”。
世智智慧皆是因修学而得,专赖学问之高深浅薄;般若智慧则是因开悟而转依真心,因真心本来自在,既是“修学而致”也是“非修而得”。
世智智慧因思维而有;般若智慧是自心流露。

再略答楼主提问:
如上略说“般若”,开悟明心的“七住位菩萨”即能发起般若智慧,但是,只是个“总相”。初地以上菩萨逐渐深利,直至成佛。不同的层次都是围绕“真心”这个中心。佛地的般若智慧,是“正遍知”,等觉菩萨也不可尽知。
“无智亦无得”并非是说意识心,意识心必定有所得,不离“能”“所”;“真心”却是完全不知有我,远离见闻觉知,哪里能“有所得”?其次,意识心的“所得”,包括意识心本身(我)以及除真心以外的一切法,都是“生灭法”,都不能脱“成住坏空”,因而虚妄不实,是“暂时有”“暂时得”,所以也可以讲“无所得”。而真心却具有“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体性。凡能得之法,因缘散坏时必定坏灭;唯有“无所得法”,才有可能永不坏灭,性如金刚。这样的法,才有意义。
因而,楼主所说“无智无得”,“求知欲”“心”“降伏”等等,一切“能”,一切“所”。都是在妄心层面上。是误解了佛法。
不仅楼主,很多佛教“大师”,也混淆了真妄两种心。
一个根本不用去“降伏”,他永远不触六尘,不分别;另一个除非在“熟眠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等“五位”中暂断;否则必定分分秒秒分别,攀援,犹如瀑流。
“降伏”这个心,外道也能够(外道能得四禅八定,但是不能了生死),非佛教独有。因而不是佛法的中心。如上所说的“真心”(也叫心,佛,法,如来,真如,涅磐,法身,如来藏,非心心,阿赖耶识,涅磐本际,诸法实相,本来面目,拖死尸者等等几十种名称)却“不共外道”,甚至“不共二乘”(在声闻乘,缘觉乘中,真如并未明示,只是“隐说”),是佛法第一义。
愿楼主建立正知见,早日触证此此心,早日了脱生死,尽未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