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分敬意 求文人高手

2025-01-03 16:54: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近年来,随着城乡电视和网络生活的广泛普及,春节联欢会节目走进千家万户,节目丰富多彩,而且越来越新颖。这让人们的某些传统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化娱乐形式也悄悄的发生着改变,有些传统的娱乐形式正在渐渐的在我们面前消失。在我居住的城市里,近些年新春佳节时,东北大秧歌已经有几年不见了踪影,这话还得慢慢说起。

  在文化娱乐比较单调的那个时期,电视在百姓家里还不够普及。大秧歌曾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娱乐形式。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从每年新春佳节到正月十五期间,东北大秧歌作为传统文化娱乐形式,一直保留并不断的推陈出新。那时,每当春节来临时,东北的许多城市、农村都有大秧歌队在活动,各单位提前组织秧歌队,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人人都不计报酬,从元旦起就开始认真的进行彩排、预演,准备在正月里大展身手。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许多人都参加过大秧歌队,都能熟练的扭上一段好看的秧歌。无论是男男女女,还是老老少少,大家都爱看大秧歌,都爱扭大秧歌。就说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吧,从初一到十五,每天晚上十几伙秧歌队都走上街头,百姓是逢场必看,大家观看的劲头十足。

  春节前夕,秧歌队首先要到市、县政府和驻军部队大院里进行汇报演出。为了体现军民团结,有的时候,部队干部战士也组织腰鼓秧歌队到地方汇报演出。这样做既拉近了军队、政府的距离,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真正体现出了军民鱼水情。

  演出中,踩高跷最受人们喜爱。有的老头装扮成老太太,头上盘着一个疙瘩咎,下身穿着肥肥的棉裤,脚脖上扎着细裤腿,手里拎着一根长长的大烟袋、有的装扮成大姑娘和小媳妇,有的头上戴着哈哈大笑的大头人,有的字假发上戴着鲜艳的花朵,有的身着五颜六色的彩色服装,有的手上挥舞着漂亮的绸布扇子和手绢。就说那老汉推车吧,瘦老汉推的是一个大胖媳妇,还有划旱船,一条条彩船在人群里游来游去,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四人,孩子们最喜欢孙悟空了。只见孙悟空毛脸毛手的,手上舞动着金箍棒,动作轻盈,十分可爱。猪八戒头上两只大耳朵一扇一扇的,扛着一个大钉耙,挺着一个大肚子,非常可笑。还有八仙过海里的张国老、兰彩河、何仙姑等,个个身怀绝技。还有红脸关公耍大刀,白脸曹操,张飞,诸葛亮,武松,黑脸包公等等。还有跑旱船的也深受人们喜爱,各种各样的人物令人捧腹大笑。演出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化。演出高潮迭起,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秧歌队少不了鼓乐队,敲大鼓的是乐队的核心,也是指挥,敲鼓要敲到点上,还要不断的变换节奏。抬鼓的人也很累,后来人们让大鼓和打鼓的人一起上推车,就不需要抬鼓了。乐队里要数吹喇叭的最累,每天晚上,吹喇叭的人都要吹上几个小时,弄得口干舌燥,腮帮子都要鼓破了。冬天寒冷,要做一副特制的手套套在喇叭上,既保暖,又不影响手指活动。

  秧歌队每到一个繁华的路口,就要停下来扭上一段大秧歌。
  哪里有秧歌队,哪里就被老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为了看秧歌,人们吃过晚饭,早早来到路口等待,经常看到晚上十点多钟。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电视在各家各户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室内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大到户外活动了,加上企业制度的变革,许多单位无力承担节日期间的秧歌排练和演出了。从此,政府和企业不再组织大秧歌队。春节到十五期间也就看不到秧歌队的精彩表演和那锣鼓喧天的动人场面,听不到锁呐齐鸣、高亢熟悉的乐曲声了。

  我说不好这是由于新文化的进步取代了旧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受到新文化的挑战和冲击,总之,象大秧歌这样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曾经风靡半个世纪的东北大秧歌,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后来人只能在电影、电视、舞台上和图片中才能看到那么精彩的表演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