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例题:
1.那年春天具体指的是什么?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什么地方?
2.“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中”含糊"的意思是什么?“回答”是指哪句话、父亲这样回答的原因是什么?
3.从片段的最后一段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答:
1.那年春天具体指的是1927年4月左右。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的意思是模糊不清楚。“回答”是指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这样回答的原因是当时局势严重。
3.我体会到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扩展资料: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六年前的回忆
那一天是父亲被害日。
不知道啊🤷🏿♂️我也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