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操曹操到”下半句是什么?是怎么由来的?

2024-12-31 03:25:3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说起三国,想必人们最熟悉的,无外乎站在最顶端的领导者或者拼杀疆场,浴血奋战的武将了。而提起三国时期的上层领导者,大家最熟悉恐怕也莫过于刘备、孙权、曹操这三人了。

毕竟三国鼎立的局面,正是在此三人的手中逐渐形成的。而关于这三人,各自也都有十分精彩的故事,就比如知人善任,三顾茅庐的刘备,兄亡弟继,镇守江东的孙权。但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则是一手建立起曹魏大国的曹操。


在演义中,曹操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是生性多疑、狡猾奸诈的。但是在正史之中,曹操的形象刻画又要远高于演义。但无论如何,曹操可谓是三国之奸雄的这一事实是无可辩驳的。

刺杀董卓、青梅煮酒、火烧赤壁等等,三国时期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可见曹操的身影。而的提起曹操,也还有一句俗语"说曹操,曹操到。"那么这句俗语的下半句是什么呢?又为何很少有人提及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分析"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的典故和由来。

这句话的由来,发生于演义的第十四回。当时董卓惑乱朝纲,即便其被吕布刺杀身亡,但董卓麾下的西凉兵也并未离开长安。相反的是,其部将李傕自命大司马,郭汜为大将军,二人继续在都城横行霸道,肆无忌惮,引得朝中官员与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而当时的太尉杨彪与大司农朱儁暗奏献帝,向其献策,言及曹操拥兵自重,又出身宦官世家,若能得其辅佐社稷,李傕与郭汜二人自然无需多虑。而这个建议尚未实施,李傕与郭汜二人就在内部斗了起来。其中一人抓了朝中大臣,一人抓了献帝,互不相让,局势危急。而后张济前来讲和,二者怕渔翁得利,便都放了各自的俘虏。


而被放走的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的保护下,一路从长安逃往洛阳。不久后李傕与郭汜又后悔放了皇帝,便派追兵想要捉回献帝。而献帝与众官员到了洛阳后,太尉杨彪又向汉献帝建议,宣诏曹操前来救驾,辅佐汉室。而诏出不久,便收到曹操应诏赶来的消息。这也就是俗语"说曹操,曹操到。"的由来。

第二、分析下半句话的典故及由来。

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句俗语中,还存在着下半句。而这半句的典故。发生于演义的第十二回。据演义记载:

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


而后来毛宗岗在批注《三国演义》的这一段时,提笔写下了这一段话:“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而这也就是此句俗语下半句的由来了。

第三、分析曹操此人的形象特征以及人物经历。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少时便聪慧过人,喜好研究兵法学术。但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少时的曹操尚未有过多的野心与抱负,放荡不羁,无人拘束。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可见曹操乱世奸雄的本色。


据《三国志》记载:"问许子将:

“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若是寻常人,被人称作是乱世奸雄,只怕便会当场恼怒发作了。但曹操却不然,他只是大笑,对这个答案,似乎也觉得十分满意。而在曹操长大后,更喜欢结交名士,也为其招纳贤才奠定了基础。


而在其二十岁时,曹操便以孝廉为名受州郡举荐,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诛董卓、杀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桩桩一件件,皆体现了其不断扩张的野心与欲望。而自始至终,曹操多疑的性格也没有丝毫的改变。错杀吕伯奢一家,并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而有这样的性格,又有常人难比的地位,对于曹操而言,"说曹操,曹操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这句俗语,无疑是在嘲讽自己当年被吕布逼得那般落魄,自然不会允许多加声张,自然而然的,也就无人敢提了。

回答2:

当面错过,岂不好笑。这是因为曹操说过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这就是这下句话的源来。

回答3:

下半句是“当面错过,岂不可笑?”这句话是人们用来嘲笑吕布的,吕布大败曹操,曹操在逃跑的时候换上了士兵的服装,因为当时天色已晚,吕布没有认出曹操,于是曹操躲过一劫,这句话就是这么由来的

回答4:

下半句是当面错过岂不好笑,因为是有点讽刺的意义,所以不为流传,它的由来是指汉献帝在逃亡时无法向曹操救援,而刚好他就来了。

回答5:

下半句是当面错过了,岂不是可笑。因为当时曹操在逃避劫难的时候打扮成了士兵的样子,没有人认出他,吕布在找的时候。就刚好从身边经过,所以是说曹操到,曹操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