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类害虫有什么生物学特性?

2025-02-01 14:08:3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东方蝼蛄1年1代或2年1代(东北),在北京以成虫和有翅芽若虫越冬。每一卵室有卵30~60粒。成虫有护卵习性。若虫共6龄。昼伏夜出,21~23时为为害高峰期。

华北蝼蛄3年1代,以成虫和8龄以上的若虫在土中越冬,以8~9龄、12~13龄和成虫经过3年越冬。蝼蛄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在北方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下述6个阶段。

(1)冬季休眠

9月下旬~来年3月上、中旬,以成虫、若虫在深土层处(1~1.5米)越冬,1窝1头,头部向下,似僵死状态,越冬深度决定于冻土层的深度和地下水位的高度,即在地下水位之上和冻土层之下。

(2)春季苏醒

3~4月中旬未为苏醒阶段,清明后,进入表土层活动。这时华北蝼蛄洞顶隆起10厘米左右的新虚土隧道;东方蝼蛄隆起一小堆新虚土,这是这两种蝼蛄上升到地表的主要特征,也是春季调查虫口密度和挖洞灭虫的好时机。

(3)出窝迁移

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地表出现弯曲虚土隧道,这标志着蝼蛄已出窝为害。

(4)为害猖獗

(5)越夏产卵

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若虫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成虫已是交尾产卵末期。东方蝼蛄每头雌虫产卵30~60粒;华北蝼蛄产卵50~500多粒不等,一般为120~160粒左右。越夏产卵是人工挖窝毁卵和消灭若虫的良好时机。

(6)秋季为害

9月上旬至下旬,越夏的若虫和新羽化成虫继续取食为害,以积累营养准备越冬。

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嗜食有香甜味的腐烂有机质,喜马粪和湿润土壤,“蝼蛄跑湿不跑干”。盐碱地虫口多,黏土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