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要重视自身修养,以健康的心理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积极地纳悦自己,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注意培养良好的教育心境和教育认知水平,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学生,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等。班主任有高度的自我修养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班主任通过自身的心理健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有效得多。
二、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状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尤其是他们的个性心理和性格特征更是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分析学生后,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下列渠道全方面的了解学生:1、查看学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2、听取前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介绍;3、通过个别谈话、家访、日记等形式,直接获取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想法;4、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并通过个案记录、班主任日志等形式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不同的对策,这为后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利用心理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尤其是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动地改造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心理班会课的设计。班会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素质、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重要方法。班主任如果能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说出心声,能从别人的交流中收获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要上好心理班会课,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教师要根据班级中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好活动课的核心,活动设计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符合心理学原理。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力求多样有效,将游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形式有机地融合,力争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一种形式的班会,只要认真准备,真心投入,都会让学生真情流露,甚至是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个别的心理疏导。
人的心理有共性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表现为个别化的一面。前者通过心理教育,而后者就必须通过个别辅导来解决。班主任对一部分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直接、最经常的途径。班主任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采用找同学促膝谈心,从同伴那儿了解,阅读学生周记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教育。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情感氛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班级心育要注重优质的文化环境和情感氛围,努力构建班级文化,能有助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和学生心理素质。创设和谐、美好的班级氛围,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感染力,能唤起学生对班级和同学的热爱,可促进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们更好的体验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乐趣。良好的班级氛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这种和谐、美好。在班级建设和布置中,可以通过班风建设和教室布置以及各种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上粘贴学生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让每一面墙和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建设班级读书角和阅读角,营造书香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或者开展班级间的竞赛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六、充分发挥评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激励性评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一则好的评语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引起心灵共鸣,否则,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沮丧,甚至造成学生自暴自弃或逆性反应,“期待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教师顺应心理需求,在评语中适时表扬,提出目标,指出方向,给学生以正面心理反馈。
七、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教师。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期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长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语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影响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例如:一些具有“望子成龙”心态的家长,不管孩子的能力、兴趣和原有水平,盲目加压,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一旦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就要受到斥责、谩骂、甚至惩罚,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焦虑严重等不健康的心理。为此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也是学校的职责,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适时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交流会,帮助家长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使家长能科学地、艺术地教育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对于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进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是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还要具备千百倍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在工作中,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争让学生不仅体魄强健,而且心智健康,这样,才不愧“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简单说就是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心里想法也不同,多融入他们,了解内心的想法,平时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