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幻灯片事件”,他在日本学医时看到一段“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间有一个画面是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遭砍头,许多中国人围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从那之后,鲁迅先生“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2.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后对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所持的态度是“真正的、人文的终极关怀的”,而且终其一生也如是。他用深刻的剖析和犀利的文笔将他的这种关怀从那前后的许多作品中反映出来,如:《狂人日记》(1918年)、《孔乙己》(1919年)、《药》(1919年)、《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风波》(1920年)、《头发的故事》》(1920年)、《阿Q正传》(1921年)、《故乡》(1921年)、《祝福》(1924年),还有收录在他《随感录》中的一些杂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希望以上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因为他在仙台学医的时候(详见《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和同学看杀害中国人的电影,一些中国学生还和日本人一起喊“万岁”,因为鲁迅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于是他十分气愤,决定放弃学医,要从精神上拯救国民。所以鲁迅把手中的手术刀换成笔,开始进行写作。就这样,鲁迅踏上了拯救国民思想的道路。。。
1、他学医本是要普济从生,可后来他发现其实中国老百姓是要从精神上来医治的,所以要弃医从文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