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四万亿投资的财政政策分析

2024-12-02 17:06: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将采取十大措施,在未来2年内投资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会议第一次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描述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并罕见地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要求执行新的经济刺激计划。

  该消息于9日正式公布后,A股市场在其后的一周中连续上涨,甚至带动了海外股票市场的上扬。

  这是1998年以来中国再一次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从文字表述来看,两次在财政政策上是一致的,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则有所不同,1998年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今番则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方面显示了本次经济刺激计划在力度上可能要强过上一次,另一方面大概也有吸取上一次经验教训的意思:伴随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如果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于一边加油门,一边踩刹车,造成政府财政投资挤压民间投资的结果,此长彼消,结果是投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总量的增加则有限(1998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85万亿元,增长14.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57万亿,增速高达19.6%);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应该更能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增长。1998年,中国的GDP为7.955万亿,财政收入为0.99万亿元,财政赤字为922亿元,大约占财政收入的10%;而今年,预计GDP将为27万亿左右,约为1998年的340%,预计财政收入将会突破6万亿元,约为1998年的600%。财政手上的钱明显地多了,所谓“长袖善舞”,财政政策的空间也明显地要比1998年大不少。比如,如果财政赤字保持1998年的水平,仅赤字一项,就有6000亿的空间。

  1998年的时候,国企改革、房改、医改、粮改等都在次第推出,与这些改革相伴随的是下岗、财政支出显著增加(其中最明显的是当年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注资几家国有银行以促进其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998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一方面是为多项改革措施埋单(当然,还有为此前几年过于严厉的紧缩政策做补偿的意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轮“积极财政政策”是更为单纯的刺激经济,不含有支付改革成本的意味。说到成本,它更多地是为中国过去几年来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式付出代价。这个模式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形成远超过本土市场需求的巨大产能,这些产能必须依赖外部市场来消化,于是形成巨额外汇储备。外部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或者国际货币发生突变,都会严重地影响到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