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故事

少一点,加一个评论关于新疆兵团的
2025-01-08 08:49:2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文章中的4位青年,分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谱写了一曲光荣的凯歌。他们将理想播种在了这片美丽的绿洲上,将青春洒在了这片广阔的地域。

  理想播种在绿洲——大学生在兵团创业的故事

  编辑:张力 出处:兵团日报 时间:2008-05-09

  近日,记者奔赴南北疆各团场,采访了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王永冬:广阔天地写青春

  1997年,从石河子大学植保专业毕业的王永冬,被分配到农一师三团二十一连,担任该连副连长兼技术员。

  5年后,日渐成熟的他被调到该团科技连任连长。科技连是三团最大的农业连队,有耕地1.8万亩。它是农一师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窗口,也是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在这里,王永冬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精量播种、滴灌、机采棉,他大力推广新兴科学技术,使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团的前列。

  2003年,王永冬的哥哥从北疆来到三团欲承包土地,王永冬坚守有关规定,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哥哥谋取承包土地的好处。但连队五户职工家庭购买生产资料资金不足时,他拿出自己的6万元积蓄为他们垫付。

  有了这样有才干而又公正无私的带头人,连队自然很快发展起来。

  2006年6月,王永冬被农一师党委任命为三团副团长。上任的这一年,工作千头万绪,47公里的通团公路要修建;3900万元的机采棉及加工生产线要上马;2万平方米的园林小区要开工;3000万公斤棉花要检验、加工,还有近亿元的项目资金要研究、要申报、要接洽……这一切对王永冬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但肩负的使命使他严肃认真而日夜不停地忙碌。

  他所分管的部门工作人员知道,白天找王副团长办事,就要去新建的机采棉加工生产线、工程招标会或者农副产品拍卖会上……

  春去秋来,日升日落。棉花加工厂的检修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新增的机采棉生产线顺利投入生产使用,终于,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只要团里迅速发展,职工富裕起来,再苦再累我也心甘!”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王永冬赤诚为民的情怀。

  胡小平:播种知识心里甜

  胡小平是团场职工的女儿。1993年,她从石河子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农五师八十一团良繁站从事育种工作,如今是该站的副站长。

  4月20日,我们见到胡小平时,她正和职工交谈着。她个头不高,一身橄榄绿的军装上满是泥巴,头上围着一块头巾,一副地道的团场种田人的形象。

  1998年,团长张华东从一位从事科研的朋友那里带回一包棉种,说是从河北引进来的。张华东把这包棉种编号为“冀S”,并安排胡小平进行对比试验,希望这个棉种给团场的棉花生产带来质和量的突破。

  胡小平深知任务重大。为了早日培育出新的品种,她在实验地里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已定好的棉苗选了又选。待秋天测产时,籽棉单产达480多公斤,衣分率达到44%。

  这个品种是八十一团对比试验、扩大种植的第三个棉花品系,因而取名“81—3”。2000年,团里试种200亩“81—3”,结果单产普遍超过其它品种。为此,团里决定在全团范围推广“81—3”。

  2001年十连职工张岱茂种植81—3棉花,皮棉单产208公斤,创下当年北疆棉花单产第一的好成绩。

  往后几年里,胡小平又通过细致的观察、筛选、提纯复壮,选育出了一个具有高产、抗病、优质的81—3棉花新品系。该品系具有高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结铃性强、纤维品质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生育期适中、吐絮集中等特性,是抗病棉中难得的好品种。

  如今,八十一团的“81—3”棉花栽培面积超过6.3万亩,累计为团场创收7800万元。

  2006年,81—3棉花新品系被注册为“博陆早一号”。昌吉、奎屯、农八师和农七师等北疆植棉区纷纷向农五师新疆金博种业签订购买合同。如今,该品种推广面积已达200万亩。

  面对成功,胡小平并没有骄傲。如今,团里每年要引进200多个新棉种进行培育,其中90%以上的培育工作落在胡小平的身上。此外,她每年还要承担团里15个课题研究。忙,但她快乐着,因为知识和汗水,在绿洲田野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郭义昌:水利工程展宏图

  四面是悬崖峭壁,深深的山谷中,潺潺的河水被一车车沙石缓缓拦截起来,一排绿军帐支在河堤上,数10台挖掘机、推土机和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这就是农七师古尔图河6级水电站的施工现场。

  4月的古尔图河水依然是寒风刺骨,正在施工的技术人员一边哈气暖手,一边操作着测量仪器。担任该项目副经理的郭义昌正在检查技术员的测量结果。

  听说我们要采访他,稳重、成熟的郭义昌还忽然觉得有点害羞。“稍等一会儿,我把这几个数据检查完。”郭义昌笑着对我们说。

  郭义昌不仅是该项目的副经理,也是农七师奎屯河管理处一分公司副经理。他在8年的时间里,就由一名施工技术员走向了公司的领导岗位,成为农七师奎管处最年轻的领导干部。

  “我从小就想做一名水利工程师,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填了塔里木大学农田水利系。”

  刚到古尔图水管所上班,就赶上紧张的防洪期,郭义昌加入到了全员防洪的队伍,紧张的防洪工作使他深深体会到水利工作的重要性。

  2002年4月,奎屯河14公里的防洪工程,要在仅有的13天停水期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加之4月的天气昼夜温差大,施工有诸多困难。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郭义昌,他带领工人开着机器,连夜鏖战。在砼配比、设备等方面遇到技术上的问题时,郭义昌就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技术员、工人学习,经过连续5天的奋战,防洪工程提前完工。

  2003年,公司让郭义昌单独负责恰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施工。由于地势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但为了能尽早施工,郭义昌带领5名技术员,每天在7公里的水库坝堤上往返10多次,测量放线,复核桩点数据,一张张图纸被他们用蓝红笔圈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号。为了节省时间,郭义昌中午不回驻地,午餐常常是几口水,一个干馕就了事。

  2007年,郭义昌调任奎管处一分公司副经理一职。上任后,他狠抓工程的质量和工人的安全,制定出施工项目部、劳务队、班组长人员责任制度,按月进行检查考核,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及时排查。去年,他被农七师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谭磊:志在绿洲的收获

  4月23日,我们来到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四分场。

  现年25岁的谭磊戴着一副眼镜,坐在我们对面深思了一会儿,才打开了话匣子。

  2003年,作为第一批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兵团,从河南农业大学饲料营养与疾病防治专业毕业的谭磊,被分配到农六师芳草湖农场畜牧科。

  志愿生活结束后,应同学之邀,谭磊一度回到了内地。但沿海地区的经济,使谭磊的专业特长难以发挥。

  2006年1月,他又回到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在四分场防疫站当技术员。

  这年5月,四分场从澳大利亚引进13只优良的萨福克和陶赛克羊种,着手对全场的羊进行改良,谭磊成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

  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是品种改良的两种主要方式。然而,全场养羊户都难以相信这样的方式能起到增收增效的作用,纷纷出现了抵制情绪,许多职工不愿意把母羊送往动物防疫站进行配种。

  为了改良工作顺利开展,谭磊找人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一年过后,职工们深信了改良的功效,改良后的小羊羔只需4个月就可出栏,并且出肉率达到65%,职工们乐了。

  随后,场里又让谭磊负责全场奶牛的冷配工作。担子重了,但他更加努力,经他手改良的牛、羊的成功率达到95%,在全场属第一。

  去年1月,谭磊被场党委任命为四分场动物防疫站站长。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全场的养殖户,他开设了动物门诊,24小时营业,这一举措深受养殖户的赞誉。

回答2:

网上应该可以搜到很多的,百度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