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全文的总收缩。好的结尾,能收到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的精神》
(这种结尾常常用在议论文中,能引起读者重视,从内心世界深深打动读者,起到相应的效果。)
3、 自然收束全文。
例如: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鞠躬尽瘁》
(文章记叙了焦裕禄禄同志的事迹,结尾只用一句话,就收缩了全文,戛然而止,能引起读者的无限感动和崇敬。)
4、 总结归纳的结尾。
例如: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结尾能使全文变得更加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5、 抒情议论的结尾。
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这样因事而论,用警句结尾,发人深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深化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能突显文章的意韵。)
6、 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例如: “是我的——”她气汹汹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7、 结尾扣题与开头呼应的结尾。
例如:(开头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地一片…… 结尾如下: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夜走灵官峡》
(这种结尾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尾呼应,让文章变得浑然一体,自成格局。)
8、 悬念尾。把故事结局留给读者思索续补,故设悬念,激起读者阅后“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不可的感情涟漪,如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
“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是一举中“选”?还是“退居二线”?读者真难断分晓!
9、 再现尾。结尾像电影镜头一样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肖像,语言、动作等,加深读者印象,如《背影》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桔背影,可谓声泪俱下,引起读者共鸣。
10、 引用尾。记叙文结尾引用名诗名句,歌词俗语等,顺水“引”舟,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如 《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题文相映,首尾呼应,含蓄而有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主旨,又便于读者记诵。
11、 揭迷尾。即在浓墨重彩的文章主体部分设下“迷面”,扣读者之心,让人物“真面目”尾中展露,如《看戏》一文作者先对女主角轻盈矫捷的步伐,圆润的歌喉,珠子似的歌词,深远的回音尽情泼墨,撩拨读者追问:“台上演员何许人也?”而后笔锋一停,末尾道真相——“我们的这位艺术大师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令读者拍案叫绝,永记芳名。
12、 循环尾。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循环演出,如何在记叙末尾作恰切安排而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呢?试看《多收了三五斗》结尾:
“第二天,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一天天循环演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便愈演愈浓,主题突出。
13、 对话尾。言为心声,以声写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小小说《鞋》的结尾:
“军人用低沉的声音对补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托我把钱送给您,谢谢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答语中的“他”——补鞋匠日夜期盼来取鞋的“大个子”军人高大形象在读者的眼泪中跃然纸上。
除以上结尾方法外,还有《枣核》的“说理尾”,《羚羊木雕》的“反问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对照尾”,《普通劳动者》的“排比尾”,《连升三级》的“讽喻尾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释题尾 ”,《草地晚餐》的“特写镜头尾”等等。
总之,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除了能做到上述几点之外,还应该和文章的主体形成一个整体,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完美的表达效果。
练习讲解:
[片断示例]一
茫茫人海,广阔天地,漫步于这热闹的人间盛世,怡情于这文化知识的摇篮,穿梭于同道中人之间,你穿着一身朴素大方的运动服,回眸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个真诚的微笑,于是我知道,人群中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选自《今生有你》(开头)
看电视的时候,如果一个片子的开头不能吸引人,很多观众就会“啪”的一声调换频道。怎么样,这是不是足以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个道理?写文章也一样,如果开头平淡、做作、生硬,人们就不愿意往下读,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会对全文的印象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文章开头来呢?我们说,好的文章开头,不仅要做到落笔扣题,也要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文章带动起来。具体说来,以下方法能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一、设置场景,让人物闪亮登场。一些以记人为主或以记述人物关系为主的文章,就存在着人物“亮相”的问题。如果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生活的某个场景,伴以人物的个性化动作或语言,这时人物就有了“登台唱大戏”的机会了。比如“片断示例”中的例子,在“茫茫人海,广阔天地”这个大舞台上,主人公的穿着及“回眸”、“微笑”等动作犹如特写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下面接着写“我俩”之间的交往、写对方的真诚为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二、描画景物,让感情渗进心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寄托在景物描写(实景虚景均可)之中。通过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能够迅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我奔波在人生的海洋上》一文这么开头:“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上,不知何时漂来了一位小客人——一叶浮萍。在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阴云笼罩的大海上,小浮萍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她的身体无时不在承受着煎熬,她的心灵无时不在忍受着磨难。她天天盼,盼着有一天能漂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下面这个故事就真实记录着这样一叶浮萍的命运。”作者本来是要记叙自己的不幸遭遇,却先写浮萍漂在大海上的经历,借助想象中的景物渲染出飘摇不定的人生际遇,可谓创意独具,文笔生动,感人至深。
三、突出疑点,让开头爆出火花。或者针对大家公认的观点,特意提出与之相反相对的看法;或者特意提出某个问题,引发思考;或者形成矛盾冲突,造成悬念,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而欲寻其故。这样的文章开头,扣人心弦。比如《又一次考试》一文这么开头:“经过一番苦战,所有的课程终于全都考完了,同学们都大松一口气。可是,班主任突然宣布下午还要进行一场考试,还要求我们必须在下午两点钟以前到校。咳,老师到底是发了哪门子神经呢?”怎么样,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就急于想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吧?这样一来,文章的可读性就强了。
四、呈示感悟,让哲思一展其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比如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引用句等,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出来,能够收到展现中心与突显文采的双重效果。当你在文章开头就读到“美与朝阳一同升起,也与月亮一同发光;美在遥远的北国与雪花齐舞,也在南方与轻风齐唱——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的语句时,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为之一动呢?你是不是对“美”有了新的认识了呢?看来,用语含哲思的句子作开头,真是打动人心的好方法。
[片断示例]二
“你长大了,要多多锻炼自理能力!”妈妈常对我说的那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一下子明白了:过分的呵护,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孩子得不到锻炼,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妈妈“放手”与“放心”,让我学会了自理自立,使我远离了伤害。
——选自《远离伤害》(结尾)
我国古代将精彩的文章结尾比作“豹尾”、“撞钟”,就是表明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余味无穷。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少不得一个亮丽的结尾。
一、亮出高见:以深取胜
经过文章前面的铺垫、蓄势,结尾处再亮出作者经过提炼的精警语句(这个语句最好在作者动笔之前就已拟定,以统率全文的写作),以其意味厚重引人警策,发人深省。以《远离伤害》为例,文章略写了妈妈拒绝送“我”去考试,详写了“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女孩”受到全家关心却狼狈不堪的情景,随后发出上述议论。这种结尾方式,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具有深化主题、启人深思的良好效果。
二、敞开心扉:以情取胜
正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所以优秀作者总是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丰赡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结尾处,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积蓄,应该抓住最后的时机,外现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感受艺术的张力。满分佳作《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一文,叙写了“我”对父爱的误解之后,详写了“父亲为我费力搬来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随后,结尾写道: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这里直抒胸臆,尽释浓情,让人倍感理解父爱、热爱父亲的亲情的涌动与炽热,令人动容。
三、悬问求解:以疑取胜
文章结尾处有意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情景,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刺激他们的阅读情绪,让他们在无穷无尽的想象中去思索、去品味,这是一种美妙的结尾方式。习作《公鸡做官记》编述了公鸡做官的经历:对属下中专心生蛋的鸡看不惯,喜欢陪自己玩乐的鸡。年终考评,竟然颠倒黑白地上报。没想到主人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过了几天,我和小白(即陪同跳舞者,笔者注)都被请到主人的面前,心里美滋滋的。怎么,主人的手里捏着一把刀?为什么呀?我才当了一年官啊,我不想死!
你,聪明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文章结尾,作者没有置评,而是有意向读者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这样能启人深思,令人警醒。
四、陡转立止:以奇取胜
不按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安排事情的结局,结尾处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此时骤然驻足,立马回缰。这种陡然转折、戛然而止的写法,能给读者以新奇感,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佳作《知子莫如父》,通篇以大款父亲独白式的叙述方式,赞扬儿子要当警察的理想,夸奖他天生是个当警察的料:身强力壮,动作敏捷,善于交际。结尾两处写道:
哟,有人敲门,我失陪一下。嗬,说曹操曹操就到。两位警察兄弟,有急事?啥事儿?到你们那儿去?这干嘛呀,有事在这儿说不就得了,大家伙又不是外人。
啥?我儿子把别人砍成了残废正在你们那儿蹲着?
文章前面大部分都是父亲对儿子情感化的赞扬和为儿子错误行为作的辩解,结尾处奇峰突转,直指儿子的犯罪行径和可悲下场,与父亲的骄傲得意心态相比,显示出极强的讽刺意味。
练习:
一、读下面的文章,为它补写一个结尾。
现实中的初三
初三了,没有了篮球场上潇洒自如的勃勃英姿,遗忘了树林里追逐嬉闹的欢声笑语,告别了教室外动听悦耳的莺歌雀语,抛弃了皎洁月夜仰望苍穹的怡然神情,失去了车马炮前苦苦冥思后的得意忘形。
曾经再想抱起那已蒙上灰尘的篮球,曾经再想哼一下陈奕迅的《十年》,曾经再想做一下吴奇隆嘴里的追风少年,曾经再想买一盒港台明星的专辑。曾经再想欣赏一下chahhel(v)音乐台上的明星演唱会……可是,现在……
是的,初三了,老师们的眼神变得热切而又冷峻,家长们的眼神变的急切而又焦虑,亲戚朋友们的眼神也充满了企盼与希望,然而同学们的眼神却变得呆滞而无神。
初三了,一份份充满了心血的试卷,一道道勾进了深思的试题,里面夹着对生活的憧憬,融进了渴望和拼搏之中。原先圆润的脸蛋也泛起了苍白,以前比较瘦弱的现在更像个“猴精”。一直成绩不错的害怕被命运捉弄,成绩可以的又不甘落败,而一些成绩差的,却依然承爱着岁月的煎熬,消沉在“雾中花,水中月”之中。
岁月一天天的流逝,日子一个接一个的淹没,望窗外在太阳下舞动的大树,六月二十日更显得恐惧,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了!
“此时不搏何时搏”这是老师的遵告。“孩子啊,别贪玩了,过了这一关再快活也不迟”。这是母亲的遵告。“加把劲,长大为家里争个光”。爷爷说得更干脆。这一声声期望,使本已像灌满铅的心显得更加沉重。我现在学习倒好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长老师的期望。
每天,当太阳还躲在地平线下酣睡的时候,我们早已陪着闹钟奋斗在抗战第一线了。清晨朗朗上口的英语已代替了持续几年的晨练,往日的周公因我长时间未陪伴他也生了气,古龙金庸他们也已失交多天了,不知以后我们是否能和好如初?
到了初三,补习材料也变多了,往日一毛不拔的家长也不怕花钱了,今天给买一套模拟卷,明天买套英语听力,整日在试题中徘徊不知何时才有尽头,就这样,黑夜轮回着白天,朝霞轮回着夕阳。
请将你补写的结尾写在下边:
二、请为下文补写开头和结尾。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全文的总收缩。好的结尾,能收到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的精神》
(这种结尾常常用在议论文中,能引起读者重视,从内心世界深深打动读者,起到相应的效果。)
3、 自然收束全文。
例如: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鞠躬尽瘁》
(文章记叙了焦裕禄禄同志的事迹,结尾只用一句话,就收缩了全文,戛然而止,能引起读者的无限感动和崇敬。)
4、 总结归纳的结尾。
例如: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结尾能使全文变得更加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5、 抒情议论的结尾。
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这样因事而论,用警句结尾,发人深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深化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能突显文章的意韵。)
6、 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例如: “是我的——”她气汹汹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7、 结尾扣题与开头呼应的结尾。
例如:(开头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地一片…… 结尾如下: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夜走灵官峡》
(这种结尾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尾呼应,让文章变得浑然一体,自成格局。)
8、 悬念尾。把故事结局留给读者思索续补,故设悬念,激起读者阅后“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不可的感情涟漪,如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
“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是一举中“选”?还是“退居二线”?读者真难断分晓!
9、 再现尾。结尾像电影镜头一样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肖像,语言、动作等,加深读者印象,如《背影》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桔背影,可谓声泪俱下,引起读者共鸣。
10、 引用尾。记叙文结尾引用名诗名句,歌词俗语等,顺水“引”舟,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如 《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题文相映,首尾呼应,含蓄而有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主旨,又便于读者记诵。
11、 揭迷尾。即在浓墨重彩的文章主体部分设下“迷面”,扣读者之心,让人物“真面目”尾中展露,如《看戏》一文作者先对女主角轻盈矫捷的步伐,圆润的歌喉,珠子似的歌词,深远的回音尽情泼墨,撩拨读者追问:“台上演员何许人也?”而后笔锋一停,末尾道真相——“我们的这位艺术大师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令读者拍案叫绝,永记芳名。
12、 循环尾。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循环演出,如何在记叙末尾作恰切安排而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呢?试看《多收了三五斗》结尾:
“第二天,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一天天循环演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便愈演愈浓,主题突出。
13、 对话尾。言为心声,以声写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小小说《鞋》的结尾:
“军人用低沉的声音对补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托我把钱送给您,谢谢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答语中的“他”——补鞋匠日夜期盼来取鞋的“大个子”军人高大形象在读者的眼泪中跃然纸上。
除以上结尾方法外,还有《枣核》的“说理尾”,《羚羊木雕》的“反问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对照尾”,《普通劳动者》的“排比尾”,《连升三级》的“讽喻尾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释题尾 ”,《草地晚餐》的“特写镜头尾”等等。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全文的总收缩。好的结尾,能收到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的精神》
(这种结尾常常用在议论文中,能引起读者重视,从内心世界深深打动读者,起到相应的效果。)
3、 自然收束全文。
例如: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鞠躬尽瘁》
(文章记叙了焦裕禄禄同志的事迹,结尾只用一句话,就收缩了全文,戛然而止,能引起读者的无限感动和崇敬。)
4、 总结归纳的结尾。
例如: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结尾能使全文变得更加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5、 抒情议论的结尾。
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这样因事而论,用警句结尾,发人深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深化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能突显文章的意韵。)
6、 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例如: “是我的——”她气汹汹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7、 结尾扣题与开头呼应的结尾。
例如:(开头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地一片…… 结尾如下: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夜走灵官峡》
(这种结尾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尾呼应,让文章变得浑然一体,自成格局。)
8、 悬念尾。把故事结局留给读者思索续补,故设悬念,激起读者阅后“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不可的感情涟漪,如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
“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是一举中“选”?还是“退居二线”?读者真难断分晓!
9、 再现尾。结尾像电影镜头一样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肖像,语言、动作等,加深读者印象,如《背影》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桔背影,可谓声泪俱下,引起读者共鸣。
10、 引用尾。记叙文结尾引用名诗名句,歌词俗语等,顺水“引”舟,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如 《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题文相映,首尾呼应,含蓄而有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主旨,又便于读者记诵。
11、 揭迷尾。即在浓墨重彩的文章主体部分设下“迷面”,扣读者之心,让人物“真面目”尾中展露,如《看戏》一文作者先对女主角轻盈矫捷的步伐,圆润的歌喉,珠子似的歌词,深远的回音尽情泼墨,撩拨读者追问:“台上演员何许人也?”而后笔锋一停,末尾道真相——“我们的这位艺术大师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令读者拍案叫绝,永记芳名。
12、 循环尾。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循环演出,如何在记叙末尾作恰切安排而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呢?试看《多收了三五斗》结尾:
“第二天,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一天天循环演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便愈演愈浓,主题突出。
13、 对话尾。言为心声,以声写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小小说《鞋》的结尾:
“军人用低沉的声音对补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托我把钱送给您,谢谢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答语中的“他”——补鞋匠日夜期盼来取鞋的“大个子”军人高大形象在读者的眼泪中跃然纸上。
除以上结尾方法外,还有《枣核》的“说理尾”,《羚羊木雕》的“反问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对照尾”,《普通劳动者》的“排比尾”,《连升三级》的“讽喻尾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释题尾 ”,《草地晚餐》的“特写镜头尾”等等。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全文的总收缩。好的结尾,能收到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结尾是否吸引人跟文章或剧情本身有关。达芬奇密码的结局你觉得好实际上是因为你被故事所吸引。而能把主要内容写到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结尾自然不会差了。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设计不同的结尾。你想让读者有怎样的感受就可以怎样结束。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全文的总收缩。好的结尾,能收到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