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用“心理满足”衡量努力程度——有的“伪学霸”在衡量自己是否“努力”的时候,参考的标准不是自己“该做多少事”,而是“能做多少事”,即心理满足了,做到不想做为止。这些同学往往缺少一个客观尺度的制约——任务目标。于是他们学习的初衷,便成了告诉自己,或者让自己相信“我今天努力学习了”“我今天竭尽全力了”,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而不是真正地按部就班投入到了有计划的学习当中,于是往往觉得自己的学习过程很充实,但其实离应该完成的任务数量,应该学习到的层次还差了很远。比如同学A在背单词的时候,背到困倦时,便以为自己竭尽了全力,并停止了背词;而同学B在背单词的时候,每天要求自己背完2个List为止。一般而言,同学B的成果会更显著,而同学A不但背的慢,还由于用心理满足蒙蔽了事实,误以为自己很努力。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有惰性的,也是易于满足的,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或者时间表的制约,就很难维持自己初始的热情,很难完成应完成的任务。
2、
只求寻找经验,不去切身实践,用“经验满足”代表努力程度——一些“伪学霸”有这样一个特点:到处咨询,到处上课,到处寻求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单词书,好的参考资料,好的老师等等,于是便以为自己“走上了提分大道”。提到该怎么去做,这些同学往往是烂熟于心,但是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也就是说,这些同学始终在做一件事情:寻求经验。把寻求经验的过程误认为是努力的过程,知道的经验多了,自己也就满足了。但是这种同学就好比知道全世界所有的水源,但是不迈出步子打水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手空空。知道再多的好的方法,不去实践,不去制定计划完成,那么自己的能力积淀终究为零,还会很容易地自我满足,感觉自己一直在“努力”。
3、
浮于表面,不愿深究,用“数量满足”代表努力程度——很多“伪学霸”刷题如流水,背词一本又一本,原著一册又一册,但是始终分数不见起效。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只注重了数量,用足够的数量来告诉自己“我努力了”。比如做了很多题,却没有弄懂自己所做题的错因,甚至会为了加速和凑数,有意避开自己不愿练习的科目,或者对难的题型视而不见。又比如背了很多本单词书,但每一本都只背了一遍,努力多意味着背词数量多。这样的想法是有违学习本质的。学透要比学多更为重要,无论对于考试还是对于知识应用都是如此。
4、
为做出姿态而学习,从未真正投入,用“交代满足”和“虚
首先去培养他良好的习惯,继而逐步引导他关于知识的重要性
那就是行动呗,要成为学霸,就好好开始努力拼搏,事实让我相信了不得不相信的东西,有些人刚刚一开始考试排在后面,结果就学习了一个月,便在第二次月考上排上了全班前10!有些人本来数学才三四十分,努力学习了一个学期,尼玛就冲到了一百二三十,这是绝对存在的。。。。(指高中数学)
做梦吧,什么都能发生。
哈哈,不想努力,
还想做学霸?
这有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