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三更的读音:[sān gēng]
引证解释:
1,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唐崔颢《七夕词》诗:"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时秋七月中旬,见田中早稻已熟,吩咐军士假扮作商人模样,将车埋伏各村里,三更时分,一齐用力将禾头割下,五鼓取齐。"
2,指三更更鼓。
郭沫若《高渐离》第四幕:" 怀贞夫人 倚门而立者有间,室外有打三更之声。"
古代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丑正二刻为四,寅正四刻为五更。
把一夜分有五更(四时),按更击鼓报时,每更又有五点(六段)。每更就是1.2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4个小时,即144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2:24做饭,4:48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6:00卯时整,"三更四点"相当于凌晨2:36。
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子:23--
1时前(三更)
丑:
1--
3时前(四更)
寅:
3--
5时前(五更)
卯:
5--
7时前
辰:
7--
9时前
巳:
9--11时前
午:11--13时前
未:13--15时前
申:15--17时前
酉:17--19时前
满意请采纳。
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23—
1时
子时
三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