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请简要说明中国道教文化

请简要说明,谢谢!
2024-12-16 10:08: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删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显然,这段神话是唐皇室自己编造的,目的是为李唐政权增添一道神圣的光环。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虚构一位姓赵祖先赵玄郎,奉为道教尊神,尊为“圣祖”。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神仙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2、图腾崇拜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
  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3、鬼魂崇拜
  例如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
  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
  二、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后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后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排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回答2:

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天师道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在台湾,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为道教太一宗,门派奉太上老君为祖师并与正一宗并列为道教两大门派。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等等。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并不多。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有5万余人,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台湾日据时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只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1949年,正一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1969年过世后传于堂侄张源先,是为六十四代天师,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现据统计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另有一说为佛教才是台湾第一大宗教)。

道教诸仙
主条目: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但大型宫观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道术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天皇”在中国道教中,是表示北极星的神只。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唐朝时期的日本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

回答3:

道教[1]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

回答4:

道教起源于大约4700年前的传统宗教信仰,以轩辕黄帝的《阴符经》作为第一部经典,奉“造物主”为“太上老君”,认为太上老君曾多次降为凡人以教化众生,其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第十八次降世的产物。

而三清中的另外两位,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一样,都是道教对“造物主”的尊称。

1800年前的张道陵,是第一个把之前的典籍整合,将道教正式建立成为一个宗教的人。

道教的创世纪是《开天经》~

回答5:

http://baike.baidu.com/view/6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