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风景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自然中。在自然中闭目凝神,我的心灵饥渴地享受着一派绚丽的风景。
自然可以是一杯黄土。心灵躲在孕育自己的黄土深处,便会感到安稳。生于斯,长于斯,也必将歌哭于斯。默默注视脚下的一杯黄土,知道自己来时的路,在寻找的路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宁夏边区的一个小村庄,漫天的风沙吹走了肥沃的土地,吹走了一批批希冀改变命运的人们,村庄成了他们人生旅途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站台。然而,作家刘亮程的心却始终栖居在村庄里家园中的那一杯黄土之中,他只为那个小村庄写散文。他暗暗地观察着现代文明未及的最后一个村庄,看到的却是现代文明的走向。
自然可以是一棵菩提树。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慧能在菩提树下咏叹“菩提本无树”。人的肉身终究会腐朽,自然也在不断进行着物质的更迭。于是,偷走“智慧之果”的亚当夏娃们寻找不朽的东西—心灵,一棵“身不灭”的菩提树。梭罗在树下写出了《瓦尔登湖》,斯宾诺沙在树下求索着生命的意义。菩提树阴下,心灵才能与肉身对话,心灵才能与自然交谈,心灵才能找到自己安静的位置,捕捉自然泄漏的秘密。狄金森感叹:“阳光太灼眼,真理也如阳光,看到了,眼也瞎了。”然而,菩提却滤去了强光,让心灵在树阴下发现自然的斑斓。
自然还可以是纯净天空中的一朵白云。大使伽达默尔在与云游戏,追寻“生与死”的联系;尼采的“强人意志”在云上也只能化作一团软软的棉花。凡·高挥洒激情,为白云染上了一缕金黄;毕加索却为白云抹上了蓝色,让和平拥有着海的宽阔。心灵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它折射着这一朵白云,变化万端。
自然也可以是罗萨的“第三条河流”。流中有哲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流中有悲哀,王国维倒在了清朝文化深处;流中更有智慧,佩索阿打开了心灵的死结,化成了一条“清新、永恒”的河。
自然更可以是许多许多。
自然是一幅有无限风景的画,只要心灵浸润着智慧和对自然配信仰,就可以立在黄土里,仰望天边的白云;站在云之端,俯视沙漠中的菩提;汇入“第三条河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聆听自然之声
寒来暑往,大自然的风景变化无穷,我们从视觉上收获着赏心悦目的美感。生机盎然的春,千万条垂着的丝绦,在风中舞动,那份柔美荡漾在心中;火红的夏,炽热的阳光,绚丽的衣裙,明艳动人,成就了流动的风景线;金色的秋,田野、庄稼的色彩透着成熟的美感,香山红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一碧如洗的天空,高远而辽阔,如空灵的蓝水晶一般;飘飞的雪花,洋洋洒洒,那份飘逸、轻灵,如梦似幻。
然而,大自然给人的美感不仅在视觉,听觉上同样给人以享受。张继的《枫桥夜泊》被称作“不朽的无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作既描绘了自然物象的美,亦抒写了听觉的享受,其意境恐怕更多的是通过听觉的感受来领悟的吧。
拂晓的江边,枫树在雾色里朦胧如兽,枫叶饱了霜色重染,鲜红了相思和枫叶的幻想。枫叶如蝶翩飞,舞着秋风的声音,沾满秋月的沉醉。诗人枕着愁绪,听着江水滔滔的鸣叫,看船舱外西沉的斜月。夜行已无月,但渔火醒目。渔火点燃的是一片辉艳,升华为眩目的愁绪。看那若隐若现的灯火,穿越雾障燃起思家的灵光,那就是宁馨的向往,那才是诗人想要的生活。
寒山寺的钟声撞击着禅悟的超然。晨鼓暮钟,是否日日在姑苏城的夜空摇曳飘荡?在诗人看来,那钟声也许是照着缘的意诣来与他交接愁绪的。栖鸟的啼鸣,有时低缓有时高亢,但无论长短高低,每声啼鸣都是揪心的疼痛。啼鸣声里蕴含无尽的抽泣呜咽,让人心生无限感慨。江中的舟,江岸的枫、江天的残月和诗人久久苦闷了的孤独。始终徘徊浸着凉意的是那仅剩的傲骨,诗人只得坐在客船上眺望和沉思!
大自然是有声的,风声、雨声、鸟鸣蛙叫。自然之声赐予我们一颗敏感的心灵,让我们不会失却生活的热情。花开有声,只是我们不懂得如何聆听。流连自然、寄情山水,抛开俗世的杂务,用一颗不染凡尘的宁静的心去看待自然万物。热爱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抱有强烈的兴趣。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从中了悟生命的内涵。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夜,静静地,连桂花落地的声音也能听见;月夜,静静地,连蜗居的小鸟,也被透过云层从树缝里露出的月光惊醒。以声衬静,显示出环境是如此的幽静。
每一种声音都节奏美妙,带给人聪敏而微妙的感受。布谷鸟的鸣叫,提醒着农人们如期安排农事活动。知了的鸣叫,南飞大雁天空的哀鸣,让我们感知季节的变换,自然万物的兴衰。风吹落叶的声音,预示着生命的凋零,让我们慨叹生命的短暂。雨声,让我们听懂季节的脉搏,品出生活的旋律。春雨的温婉、细腻在唰唰声中,悄悄落进土里,也落进人们心里;夏雨的强劲、急促,预示着生命的坚韧;秋雨的缠绵细密,金黄了整个季节,彰显了生命的成熟。
雪花飘落,积雪覆盖路面,踩在地上,发出“吱吱”的声响,冬雪很快消融,预知了春天的到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花开的声音,让我们感受生命的搏动。泉水流动的“叮咚”之声,昭示了生命的孱弱而美丽。
给自己一双慧眼,阅尽自然美景,感知世事变迁;给自己一颗慧心,聆听自然之声,品读生活的美好,了悟生命的真谛。
自然可以是一棵菩提树。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慧能在菩提树下咏叹“菩提本无树”。人的肉身终究会腐朽,自然也在不断进行着物质的更迭。于是,偷走“智慧之果”的亚当夏娃们寻找不朽的东西—心灵,一棵“身不灭”的菩提树。梭罗在树下写出了《瓦尔登湖》,斯宾诺沙在树下求索着生命的意义。菩提树阴下,心灵才能与肉身对话,心灵才能与自然交谈,心灵才能找到自己安静的位置,捕捉自然泄漏的秘密。狄金森感叹:“阳光太灼眼,真理也如阳光,看到了,眼也瞎了。”然而,菩提却滤去了强光,让心灵在树阴下发现自然的斑斓。
自然还可以是纯净天空中的一朵白云。大使伽达默尔在与云游戏,追寻“生与死”的联系;尼采的“强人意志”在云上也只能化作一团软软的棉花。凡·高挥洒激情,为白云染上了一缕金黄;毕加索却为白云抹上了蓝色,让和平拥有着海的宽阔。心灵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它折射着这一朵白云,变化万端。
自然也可以是罗萨的“第三条河流”。流中有哲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流中有悲哀,王国维倒在了清朝文化深处;流中更有智慧,佩索阿打开了心灵的死结,化成了一条“清新、永恒”的河。
自然更可以是许多许多。
自然是一幅有无限风景的画,只要心灵浸润着智慧和对自然配信仰,就可以立在黄土里,仰望天边的白云;站在云之端,俯视沙漠中的菩提;汇入“第三条河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点评]
文章从背景材料中引出的“自然与心灵”这一话题,思考自然与心灵的关系。选取黄土、菩提、白云、河流这几个有象征意义并已被赋予强烈人文色彩的意象。自然具体地与心灵相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揭示主题。全文语言雅致,富有个性。
风之歌
我是一块块薄如蝉翼的轻纱,上帝把我铺向人间,于是四季拿我去为大自然做新衣。
我是一股股创意,从雅典娜手上发散人间,于是人们把我收走,为世界增添活力.
我欢欣,人们觉得舒适;我怒吼,人们恐惧,人们心慌不知所措.
蒲公英和大地是一对恋人,我是他们之间传递爱情的信鸽:这位心里酷热难耐,我去处理;那位心慌意乱,我去安慰.
我的怒吼,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树的静止,是我离去的象征.俗世尘缘皆如此:在万事万物中诞生,在无声无息里离开.
我从草原飞过,那成千上万,无边无际的草儿向我鞠躬敬礼.我一旦看到不平之事,便立即怒吼起来,惩治那些不安份守己的事物和肇事者,使他们向我负荆请罪.
在宁静中,我用轻柔的双手抚摸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得到安慰.
我是天地的灵气,是万物的精华,是自然的杰作.这于爱情是如此雷同:它是天地的灵气,是万物的精华,是自然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