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其构成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它具有包括: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都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⑵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⑶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⑷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
⑸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⑹人与人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弄清社会基本矛盾含义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1.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它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
⑴这两对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它是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规定并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⑵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⑶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离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辨证发展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前者矛盾性质决定后者矛盾的性质,前者矛盾的变化、发展决定后者的变化、发展。
⑵从解决矛盾上看,前者矛盾的解决要受到后者矛盾解决的制约,即后者矛盾解决影响前者矛盾的解决。
3.意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人们确定社会形态的性质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直接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经济基础,因此,抓住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能全面把握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三.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这个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其内容有:
⑴生产力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⑵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有力的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有时是很巨大的。
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二者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运动,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使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
2.必要性:
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根据,也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些都是与我国生产力状况相适合的,因而对生产力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在我国形成的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计划经济统得过死,不注意市场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完善等等,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这就决定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改革生产关系中束缚生产力的那些方面、弊病,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断解决矛盾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坚持这种自身改革的过程中,才会逐步走向健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⑷衡量改革的成败的标准是:看能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能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通过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的掌握,阐述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及我国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并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原理内容:
⑴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的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时,即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为我排他,即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排斥其他经济基础;它通过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阻碍社会的前进。
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作为社会一对基本矛盾,二者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在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这一原理的重大意义:
⑴它大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理论基础。
⑵自觉掌握和运用这一原理,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3.这一原理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我国政治上层建筑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改革。
⑵这次改革是对我国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机构和制度中弊病,可如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领导班子老化,官僚主义和各种特殊化不正之风存在、民主法制不健全等等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⑶这次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是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前提下的改革。通过改革必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
⑷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是,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否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4.这一原理对说明我国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意义: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上层建筑总体上是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当前上层建筑领域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并不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⑵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腐败现象,不仅阻碍而且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如果任其泛滥,不但会葬送我们的党和人民政权,而且回葬送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开展反腐败斗争,不仅是加强党和政权建设、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⑶只有铲除腐败现象,才能调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只有铲除腐败现象,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反腐败斗争是极其重要的。
5.这一原理对说明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意义:
⑴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需要的,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的。
⑵社会主义法制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社会主义经济健康运行,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重要保障,是保障人民和平劳动,惩治腐败,打击敌人,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我国安定团结,稳定发展的强大工具。
⑶社会主义法制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能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五.深入理解阶级的产生、阶级划分的标准、阶级的实质
1.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
⑴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的出现是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a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上一不忍人占有他人劳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从而出现了产生阶级的可能.b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和产品交换的扩大,为阶级产生奠定了基础。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另一部分,使阶级产生变成了现实。
⑵阶级的存在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不很发展时,才能存在。
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就必然消灭。政治暴力产生阶级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2.阶级的实质“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指在特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地社会集团。阶级的实质是”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占有生产资料,能够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这样大的集团就是剥削阶级,另一集团为被剥削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依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而不能以政治、思想为标准.
六.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根源及其作用
1.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它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利用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使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同时剥削阶级为了维持他们的经济地位,也必然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压迫。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必然引起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必然引起革命阶级与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以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3.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片面倾向是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种片面倾向是抹煞阶级矛盾,否认阶级斗争,认为阶级社会离开阶级斗争也能发展。不能把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七.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理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只是思想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的斗争。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表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是实现社会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3.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即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革命阶级和维护旧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反动阶级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化,便爆发社会革命。
4.社会革命条件:
⑴客观条件:革命形势的形成,反动统治阶级极其腐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⑵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及革命领导集团成熟程度极大提高。客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在客观形势已经具备时,革命成败取决于主观条件。
5.社会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和和平发展的 形式。前者是阶级对抗社会中社会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6.社会革命的作用:马克思形象地比喻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⑴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小没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⑵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⑶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克服自己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八.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1.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改革与社会革命是社会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以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区别。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永恒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某种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的改革同时也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再次,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2.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
⑴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⑵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⑶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总之,社会改革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3.改革具有普遍性,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具有与以往社会制度下的改革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
⑵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同志地位的国家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利益出发,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⑶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九.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
1.历史唯心主义产生根源:
⑴阶级根源:a剥削阶级的阶级偏见,使其从自身利益出发,歪曲地结实社会历史。他们极力夸大精神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总是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神的意志或永恒理性的体现,宣传历史唯心主义。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垄断精神生产的剥削者及依附于他的知识分子,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夸大个别人物的聪明才智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贬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群众的作用,宣传英雄史观
⑵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低下,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难以找到思想背后的物质根源,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才为历史唯物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⑶认识论根源: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思活动,而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又比一般人大的多,突出得多。所以,如果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只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把它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于是得出英雄创造历史的结论。
2.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⑴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
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辨证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唯心主义够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⑷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是由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十.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如何正确评价和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等等。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他们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⑵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分句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指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一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斗争中,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⑶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能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⑷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有力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当掌握的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⑴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⑵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⑶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⑷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十一.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及无产阶级领袖对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
1.关系: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由最有威望、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⑴无产阶级领袖是群众斗争中推举出来的,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代表,对领袖的否定就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否定。
⑵无产阶级领袖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才能起到领导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⑶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需要自己的领袖。只有在领袖的正确领导下,领袖为人民指明斗争方向,指挥群众去进行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
2.正确处理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⑴要承认和维护无产阶级领袖的权威,热爱和拥护领袖,因为无产阶级领袖是人民利益和事业的代表。
⑵不能夸大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否则回陷入历史唯心主义论而使革命事业遭到失败。要反对个人崇拜,把领袖神化,把人民群众的斗争成就归功于领袖个人,把领袖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应反对否认无产阶级领袖权威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3.无产阶级领袖有其他杰出人物无法比拟的作用:
⑴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注意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⑵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彻底解放的斗争提供理论武器,指明方向和道路。
⑶他们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血肉相连,代表群众的利益,并终身为之奋斗,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⑷他们善于科学地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其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