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科学资源

2024-12-18 05:10: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在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能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在这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如教关于花的知识,第一次上课时,我叫学生课前采集一些花,课堂上进行仔细观察,虽然也能掌握有关花的知识,但跟我第二次带学生去米丘林实验基地(学校实验基地)上课相比,无论是兴趣也好,还是创新发散思维也好,都比第一次关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课前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上课铃声前,他们早就带好工具,排着队等候发“兵”了。一到园地,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照相机拍摄,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还有的一位学生拿着数码摄像机拍摄小蜜蜂采花的过程……,总之一句话,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我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花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观察它一生成长的过程,我利用学具袋中的几颗凤仙花的种子,让每位学生将种子种到可以携带的罐子中,给凤仙花浇水、除草的同时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的变化,并每天带到课堂中予以科学观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观察到了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到凤仙花开花、结果,以及收集到了种子。学生在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变化时,同时也对身边其他的很多植物进行了对比观察,切实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既观察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又培养了动手的能力。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植物部分时,为了要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植物是怎样通过体内“导管”将水分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预先布置学生采集内质较肥厚、叶子较宽大的植物。学生采来后把它洗净,然后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红色墨水和蓝色墨水的瓶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够清楚观察到植物通过“导管”将红色液体和蓝色液体吸收到茎和叶片上,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物资源。
在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学生可以充分接触的非常多的动物,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我充分利用这一科学资源进行教学,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蜻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诱发了学生从小有研究科学的兴趣,又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使他们认识了这些极小的动物,并产生了爱怜之情。我还在课上出示了金鱼、公鸡、青蛙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每个学生都饲养了一种小动物,并能成功养殖。通过学生的这种行为,既让他们观察到了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的习性,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讲到了蚕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蚕的一生完整的变化过程,我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蚕的计划,让学生按计划去观察蚕的变化,认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这些课时,对学生养蚕的情况和记录进行考查,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怎样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
农村自然条件丰富,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到处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多端;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司空见惯,蜿蜓的河流,广阔的田野,悦耳的虫鸣鸟叫,都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单凭标本、直观教具或CAI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现象,学生科学课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学《空气》这一章时,我让学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气,感受不同的气味,并用各种方式收集空气,感受空气。让学生到户外感受空气的流动,看看空气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动的。再在课堂中用各种实验加以验证,为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提供了更广泛的依据。空气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学生通过身边的万物对空气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气。把大自然当做课堂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爱科学、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课本知识,看看云的样子,品尝雨的味道,感受风的力量,体验气温的变化。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验,当今天天空的云特别多时,我就让学生去看云的样子,说说它们的名字,认识它们。当天下雨时,我让学生到外面去测测雨量,尝尝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带给我们的一切。我还让学生每天记录风向和风力的大小。学生还每天记录气温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气候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这美妙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四、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1、 建立实验室,允许自行实验。
要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因此,农村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专用的实验室,购进必需的实验器材,除了科学课上进行实验探究,还可以利用午间活动和放学后时间开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值班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会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搜范围。
在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有些疑问连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学习太阳系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像这些问题,单凭书上是没办法解决的,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借来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刊,以便上课查询,同时还开放因特网,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并把收集到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然后集体交流总结,通过这样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科学的兴趣。
3、 建立实验基地,直接参与实践活动。
许多科学教师可能对教材中的生物学部分内容教学感到头疼,尤其是种植部分内容。一方面由于现在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使得教学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因此,我校发挥自身优势,腾出校园中的一块空地,开垦成实验基地——米丘林实验基地,分成二部分:养殖区和种植区。养殖区主要是饲养着教材上出现的动物,如鸡、兔之类的动物,当上这部分内容时,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实物,供学生观察探究。种植区除了种植教材上出现的植物外,还可以从田地里引进许多新品种。种植这部分作为学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种植类的课,都在基地内上,并要求学生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米丘林实验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生生的动物、实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学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场所。
五、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在实验探究中,往往有许多实验不是马上就能知晓它的结果,而需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蚕、青蛙的一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观察,像这样的观察,单在课堂里拿几件标本或实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种一种,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探究。我教《蚕》时,课前先请学生自己在家养几条蚕,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对蚕的一生非常了解,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个个举手发言。在交流会上,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另外,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通过课内与家里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与本街道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老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例如把学生带到果园,了解果树的栽培与嫁接;到工厂参观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