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

2025-01-29 16:23: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通气会,邀请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员,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展开座谈。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

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今年2月,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几个福建晋江企业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诫网友“别吃了”,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新瓶装旧酒;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乔装改扮,以此达到相互转发,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后续效应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在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的今天,网上食品安全谣言扰乱社会信任,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威胁。”颜江瑛说,近年来,人们对问题食品的“前车之鉴”警惕性极高,稍有“风吹草动”就绷紧了神经,网上一旦出现与食品相关的传言,人们的担忧心理及敏感神经马上就被触动,谣言就会迅速发酵,进而扰乱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行业发展。如一条“塑料紫菜”谣言,可能对福建晋江等地的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有的谣言传播者利益诉求明显,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弈等动机诸多。”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微信朋友圈已成为谣言传播的主阵地,微信小视频、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微信短消息等是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常借助视频为载体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强调后果严重,在传播时多利用煽动色彩浓的词汇,如“紧急”“震惊”等,冲击力较强。


回答2:

仅供参考:1、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

2、误导民众,造成社会动荡,例如:末日、核泄漏等

3、误导舆论,不利于事件真相的说明。

回答3:

传播网络谣言会危害国家的安定,搅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造谣有强烈地震、宣扬世界末日论,或有恐怖讯息等等

回答4:

传播网络谣言会危害国家的安定,搅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造谣有强烈地震、宣扬世界末日论,或有恐怖讯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