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徐本禹
徐本禹,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一个平凡普通的的大学生。因为在贵州贫穷落后的大山里义务支教的事迹被网络传播后被我们迅速熟知。那篇发表在天涯社区的帖子《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今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他,更是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进而在中国刮起了一股献身支教事业,资助偏远山村教育的徐本禹旋风。03年华中农大本科毕业,以全专业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研究生,这是令常人多么羡慕的成绩。但是他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毅然回到了自己曾经支教的地方—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是什么给予他这么大的勇气,让他选择了这条常人无法想象的路?带着这个疑问。近日,我们奔赴徐本禹的家乡,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前景屯村,走进徐本禹出生生活的地方。通过对乡亲,老师,亲人的采访,让大家更加细致地了解那个真实的徐本禹
聊城是鲁西平原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沃野千里的平原养育了鲁西人民勤劳善良知恩图报的品性。清正廉洁,情系高原,新时期党的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心为民,恪尽职守的“人民满意检察干警”白云;都是聊城人民的骄傲。
前景屯是聊城东昌府区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庄。全村600多口人,大部分姓徐。村民世代以种田为生,多数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没有别的致富门路,村民生活条件并不富裕。记者二人下车之后步行了五十多分钟才到达目的地,村民只要是看到城里打扮的陌生人,差不多都会猜到是来采访徐本禹父母的。自打去年以来,来采访的记者就络绎不绝。未等我们说明来意,站在村口的几个村民主动跟我们打招呼:“是不是来找小禹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们首先与他们攀谈起来。 “徐本禹全家都非常随和,虽然他年龄小,可按辈份我的喊他叔叔,但是他从来不以长辈自居。徐家虽然也不富裕,但是却经常帮助别人,街坊邻居有需要帮忙的,徐母都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本禹也跟他妈妈一样,从小就喜欢帮助别人。”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自称是徐本禹本家的中年人对我们说。 “徐本禹虽然出名了,但是他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半点架子。”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带着点兴奋插话。 “我们在外地一提是徐本禹的老乡,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徐本禹是我们聊城人的骄傲”。
老师眼中的徐本禹:“本禹是一个老实懂事,刻苦勤俭的好孩子。”
我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关于徐本禹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特意先找到他的小学老师,了解他小时候在学校的故事。徐书章,七十岁,四十二年教龄。徐本禹小学的启蒙老师。我们去拜访徐老师的时候,他正在午睡。听说我们来采访徐本禹的事迹,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要求。徐老师虽然年届七十,但是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满鬓银发却纹丝不乱。雪白的衬衫更显得他气宇不凡。在这个成天和黄土打交道的村子里他颇得村民尊重。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我们村里几十年里出去的大学生为数不多,而本禹的确是其中的佼佼者。”俗话说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徐本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徐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禹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是这孩子十分懂事,从不乱花钱,更知道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人家的孩子都是八岁上学,而老师家的孩子可以提前一年上学。徐本禹尽管小别人一岁,但是成绩却始终强于别人。从小学到中学,他从未留过级,成绩始终是名列前茅。他不但学习刻苦,而且特别懂事。小时候就十分节俭。那个时候,写作业用的小方格本3分钱一个,本禹都是正面写完,反面接着写,不把本子写得满满当当绝对不舍得放弃。如此节俭,却从不“抠门儿”。小朋友谁的铅笔丢了,本禹肯定是第一个站出来把自己的铅笔借给别人用。小朋友对自己的书本一般都不怎么爱惜,往往是还没到学习结束,课本就成了大花脸,甚至还烂皮缺页。而小本禹的课本一直用到学期结束仍旧完好如初。
徐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小本禹从来都不象别人一样乱花钱。他总是把母亲给他的零花钱攒起来。小学考初中的时候,他把自己小学五年用过的课本和作业本全部拿出来卖掉,加上自己平时攒起来的零花钱,一共70多块,全部存到了银行。他说自己以后上了中学花销肯定会增大,这些钱可以帮助父母减轻不少经济负担。
徐老师告诉我们,直到现在,本禹回家都会到他家看望他。跟他讲讲自己在外求学的故事。当我们问他对现在的徐本禹的看法的时候,徐老师说:“本禹是个老实懂事,刻苦勤俭的好孩子。他今天的所作所为,实在让我觉得出乎意料。这种精神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的。本禹打小懂事,知恩必报。社会终究会回报那些为社会付出的人。本禹就是这样。”
父母眼中的徐本禹:“他是一个有自己主见让我们放心的孩子。”
我们出发之前在媒体上看到不少介绍徐本禹家庭条件的报道,说他家条件并不富裕。当我们站在他家门口的时候,还是有点惊讶。两扇一米半高的大门破旧不堪,关起来根本就对不整齐。秃砖垛起来的院墙,低矮而破旧。进门后凌乱的院落里空空如也,门前摆放着一堆引火的木头。屋里基本上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一台崭新的纯平彩电更反衬出房间的空荡。我们就坐在小马扎上完成了采访。
徐母是一个乐观善良的农村妇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尽管接受了许多媒体记者的访问,但是对我们的到来她仍然显得拘束。盘着腿坐着看我们和徐父交谈,时不时地插进一句,却不怎么主动发言。徐本禹的父亲,徐则河是一个典型的鲁西农民。脸色黝黑,沉重的负担过早地压弯了他的脊梁。手掌宽大而粗糙。香烟熏黑了他的牙齿。生活的风霜在他脸上刻满皱纹,却有着鲁西农民特有的实在,乐观的性情。我们交谈中不断听到他的笑声。
在父母眼里,徐本禹从小就是一个令家长放心的孩子。小时候,父亲在村办小学里教书,小本禹就在教室外边的空地上自己玩,从来不哭不闹。上了学之后也没用父母敦促过,自己放学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作业工工整整地做完。做完作业后帮着家里喂猪,喂羊,从来没用支使过。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都是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上学。放学回家后和家里一起聊天,一起干活。这么听话的孩子,一次也没有挨家长训过。
考大学的时候,为了帮助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他报考了农业类大学,因为农业类大学要少收不少学费。考取了几千里外的华中农业科技大学,学习农业经济。大学四年,一共在家里过了有一个月的日子。他不愿意回家,因为回家一趟,要花几百块钱,自己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母亲实在想念儿子的时候,他才回家看看。平时不回来,他就自己勤工俭学,自己挣取生活费。大学四年,他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控制在200元左右。平时的花销也都是自己做家教或者兼职赚到的,基本上没花家里的钱。
说到徐本禹到贵州大山里支教,父母现在的表情依然十分复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没有出过远门的他们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到。徐本禹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父母那里的状况。父母后来在电视上看见徐本禹的为民小学的时候,才知道儿子是在这样的地方教学。徐本禹跟母亲说,有一次他从县城回到自己的住处,路上遇见一个打柴的农夫,因为山路太窄,两个人对面只能侧着身子才能过去,当他侧过身子让农夫过去的时候,自己差点掉到悬崖下面去。一个在鲁西平原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走过这样的山路,而从县城到自己的学校,一走就是一下午。环境差对于一个年轻人还可以克服的话,那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才真正无法忍受。徐本禹从一个大城市孤身一人来到偏僻贫穷的信息孤岛,自己的同伴离开之后,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村里有没有电话,没有电脑。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是文化层次差别巨大的小孩子,他们的方言自己一句都听不懂。徐本禹的母亲听到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面噙满了泪水。有时候晚上突然醒来,想儿子想得实在睡不着,就摸起电话来打电话,千里之外的儿子怎么可能在深更半夜里接到母亲的电话呢。白天饭也吃不下,活也干不好,一心想着早点看见自己的孩子。有一次,自己收拾好东西,差点就去了贵州。徐本禹的母亲哽咽着给我们说起这些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况且徐本禹是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去呢。
提到最开始徐本禹跟家里说毕业后要到贵州支教的时候,徐本禹的父亲说自己是怎么也想不通,也坚决不同意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辛辛苦苦供养孩子上完了大学。儿子考上了公费的研究生,前途有一片光明,自己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现在他居然要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跑到那么偏僻贫穷的地方。自己怎么可能接受呢。他说当时打电话的时候,和儿子激烈地吵了起来,坚决反对儿子去支教。后来是儿子做自己的工作,才同意了他到贵州去。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徐本禹跟他说每个月国家发给他500多块钱的工资。当他知道工资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后,反倒也不那么生气了。“他已经比我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是个有主见的人,打小做事让我们放心。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现在儿子出了名了,父母并没有因此多么高兴。最令他们开心的是今年八月儿子就要回来上研究生了。他们提心吊胆的日子也应该结束了。
弟弟眼中的徐本禹:“哥哥是我的榜样。”
徐本禹有一个弟弟,小他一岁,叫徐本友。我们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忙着相亲,马上就要订婚了。在聊城农村,这个年龄订婚已经是“大龄青年”了。弟弟本友同样长了本禹一张朴实的脸,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是个善良老实孩子。本友没能考上高中,在自己家附近的一个镇子上打工。我们问他没能继续上学,是不是觉得后悔?他自己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这条路走不通,肯定还有其他适合自己的路。哥哥从小学习就很好,考上大学理所当然。自己成绩不太好,下学打工同样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本友坦陈自己没有哥哥那么远大的抱负。只想自己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再过小时侯家里那种贫穷的生活。能够靠自己的一双手,让父母,让未来的家庭过上幸福生活,这就是他想要的全部。
说到哥哥,本友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敬佩,“他是我的榜样。”小时候家里穷,两个孩子上学的时候,母亲给他们一毛钱,本禹都要花6分钱买两个作业本,兄弟俩一人一个。花2分钱买一块糖给弟弟,剩下的2分钱给弟弟做零花钱。本友说哥哥从不乱花钱。小时候有了零花钱,不是被自己花掉,就是哥哥攒起来。等到用钱的时候,哥哥总能拿出一把小银圆。现在哥哥回家的时间少了,但是每次回来都要跟弟弟聊上大半夜。哥哥给他聊外边精彩的世界,聊自己学校里的故事,聊自己在贵州的学生。还时常教育自己要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小时候穷的时候别人都帮助自己家里,现在我们应该回报社会。
哥哥现在出名了,弟弟也觉得自己很光荣。毕竟这是个好事,哥哥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但是哥哥地的出名和他个人没有什么关系。那是政府和你们记者关心的问题,我自己可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我可能做不到哥哥那么伟大。我同样不会利用哥哥的名气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哥哥的精神感染着我,要是做不到那么伟大,我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向哥哥学习。
在乡亲们的眼里,徐本禹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就是则河的大孩子,直到现在,他们还是这么认为。“别人帮助了我,我同样需要帮助别人。”多么平凡朴素的语言。我们也觉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在鲁西这块平原上,他就象遍地都长着的白杨树一样,挺拔、茁壮、默默无闻,但却时刻仰望着蓝天,去争取自己的理想。
我已经发给你了,你如果觉得我写的有什么不妥的话请告诉我。
祝你的节目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