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什么哲理

2024-12-24 12:03: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反映出的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拓展资料: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回答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维决定成就

回答3: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附原文: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回答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的哲理有如下:

(1)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2)我们看到的都是幻象,不是事物的本真。

(3)因此需要我们有探究事物本真的精神,同时也要有接受不同幻象的豁达心态。

(1)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侧:侧面。【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全诗翻译赏析】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全诗翻译赏析。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回答5:

处在不同的视角,眼中看待的事物会有诸多变化。同样的事物,却有它的善变与多样性。人生,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