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为云南省会,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第四大城市(仅次于成都、重庆、西安),它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 此外,它还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亦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昆明共辖6个区、7个县、代管安宁一市,另管辖3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主城区包含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新区、安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开发区。 面积 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90平方公里,呈贡新区40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约1891米。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米,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721万,常住人口629万,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20万,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 国内生产总值 2120.3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4%.(2010年数据) 城市标志 市花:云南山茶 市树:玉兰树 建筑:金马碧鸡坊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 “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 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30.4℃,最低-7.8℃。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较高,一天之中有四季,有遇雨变成冬之说,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区气温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故秋旱较少见;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5.干、湿季分明。全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 人口民族 截至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 629万人,居全省各州市首位;国土面积21473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299人 / 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9‰。全市城镇人口比重为63%;全市户籍人口为 528.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42.1%,农业人口占57.9%。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昆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 远古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交通建设 昆明市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家一级口岸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城市。昆明新机场年吞吐量计划2200万人次,将于2011年通航。建成后将是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 昆明市内现有成昆铁路、沪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等12条铁路干支线。 昆明市内道路总长10000余千米,有108、213、320、324、326等多条国道经过,京昆,沪昆,汕昆,广昆,渝昆,杭瑞高速等高速过境。 昆明市区主要出行方式为公交,建有快速公交道路9条,公交线路295条,日运量近260万人次。 昆明轨道交通规划已编制完成,六条线路总长近190千米,轨道交通首期线路已于2008年12月19日动工,现已开工四条线路,第一条线路将于2012年投入运营。 航空 现在使用的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Kunm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KMG)2010年吞吐量2019万人次,位列全国城市第七、西部第二、世界第六十六。 昆明新机场即昆明小哨国际机场已于2007年2月开工,属国家重点工程,机场投资230亿元,是国家“十一五”唯一开建的大型机场,是中国第四个国家门户机场,单体建筑超过北京T3航站楼,为中国最大单体建筑之一。 昆明小哨国际机场位于昆明市区以东20千米的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将于2011年底完工。新机场停机位108个,跑道两条(2020年前后扩建为4条),航站楼面积58.7万平方米,仅次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预计2012年吞吐量2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0万吨;2020年达到3800万人次,机场国际航线主要面向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等级为4F。 公路 云南省公路总长近19万千米,公路通车里程为全国第一,公路运输占全省运量近80%。 昆明作为云南的公路运输中心,昆明市内交通发达,机动车数量已突破135万,人均机动车拥有量居全国第一。 昆明道路总长10000余千米,有108、213、320、324、326等多条国道经过, 公共交通 昆明公共交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公交优先 公交优惠”政策,1999年在全国推出第一条公交专用道,昆明公交专用道线路总长全国第一,率先推出无人售票和公交IC卡刷卡乘车,目前昆明拥有西南最大的公交车场和立体公交车停车库,有四家公交公司承担昆明公交的运输。 昆明市现有公交线路290多条,日运量250万人次,主要车型为12米及18米长车,市内基础线路票价均为1元,旅游专线、新城线及通往五大客运站的线路票价为2元,远郊线路票价为6—12元且全部实行无人售票制度。
满意请采纳
昆明为云南省会,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第四大城市(仅次于成都、重庆、西安),它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 此外,它还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亦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昆明共辖6个区、7个县、代管安宁一市,另管辖3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主城区包含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新区、安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开发区。 面积 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90平方公里,呈贡新区40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约1891米。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米,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721万,常住人口629万,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20万,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 国内生产总值 2120.3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4%.(2010年数据) 城市标志 市花:云南山茶 市树:玉兰树 建筑:金马碧鸡坊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