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糍粑
每年冬至过后,家乡便进入了打糍粑的高峰季节。一到傍晚,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无不弥漫着糯米的芳香,飘荡着村民的欢笑。村里的小孩更是欢呼雀跃,在大人们的吆喝中钻来穿去,不时抓一把糯米饭,或者揪一块半成品的糍粑放进嘴里,脸上顿露得意之色。
江南很多地方都有做糍粑的习俗,多数是将糯米用机械研成粉状,用水调稀,做成碗口大的团子,再放进木桶或铁桶里蒸。有的为了增加风味,还在糯米粉里包些芝麻、糖果之类的配料,看上去小巧玲珑精致可口,其实不然,这样做出来的糍粑粘粘糊糊,没有一点香味,更没有一点咬劲。而我家乡的糍粑则截然不同,全以上等糯米为料,纯手工制作,不参任何杂质,原汁原味,香气扑鼻,咬上一口,回味无穷。
老家做糍粑熟称打糍粑,虽然做与打只一字之别,可操作程序、制作方式则完全不同。前些年,老家每年每户平均要打100多斤糯米的糍粑,每个有15公斤左右。由于数量多,制作劳动强度大,一般是几户人家联合起来干,需要10来个男劳力才玩得转。
打糍粑的程序比较复杂,先要将糯米在清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放进木笼中蒸上一个多钟,再将蒸熟的糯米放进兑窝(一种石头制成的器皿,旧时舂米之用,圆形,上宽下窄,中间空心,可放15公斤左右的糯米),最后由10来个手持打粑棍的壮劳力围着兑窝连续捣插20分钟,直到糯米捣烂,连成一团,再由两个大力士齐心架起已成半成品的糍粑,奋力抬到八仙桌上。此时,早已等候在此的糍粑制作高手便会飞快地接过糍粑,放在涂满食油的桌上用力揉搓起来。揉糍粑既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技术含量还很高,体力不好脑子不灵的人,一般是担不起这个重任的。经过10多分钟的揉搓,原来还比较粗糙的糍粑便会慢慢顺滑起来,再经过一晚的冷却,大于筛子、圆润如玉的糍粑就出笼了。
老家的糍粑一般要吃到次年开春,有的甚至要吃到初夏,为了长久保鲜,家家都有专门用来装糍粑的大水缸,糍粑就淹没在缸中的水里,想吃了就去捞,不过冬天捞糍粑是个苦差事,可再苦也没办法,谁叫这东西好吃啊。
老家的糍粑不但个大,形好,味佳,吃的方式也多。有饭上蒸着吃,火中烤着吃,油锅煎着吃,和菜煮着吃,每种吃法,各有风味,令人垂涎,令人难忘。
可以先写你要写的哪个民族,之后介绍他的民俗令你感兴趣的,之后就详细地介绍哪个民族,之后就写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