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诸葛亮
昨天在一个论坛,看见了“诸葛亮是战争狂”这个敏感的帖子。各位的高论确实outstanding。
其实我在多年前也有与楼主相同想法的萌芽,觉得孔明6次北伐劳民伤财,且不自量力。但是经过一定的思索,发现这样评价欠妥。
1.打还是不打的问题。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政府,现在的政府最关心的是民生,因为民生是决定他们支持度的根本,关乎那些政客的名利。所以,现在的政客关心经济不见得是为了人民。而那时候不同,三国时代说白了就是军阀割据的战争史,那时候只有毛泽东能生存,而出不了邓小平的。当时军事和外交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民生,民生只不过是军事的保障和人心所向的招牌罢了。孔明也是政治家,他是否真正为人民考虑不得而知,但是统一的理想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打还是不打不需要选择。
2.有没有实力打的问题。客观的说,当时蜀加上吴的实力才能勉强与魏相当,而且其中还有地利的因素,如果攻,地利都没了,实力显然不及。但是既然上面说了打是必然的,那么趁北方还没有从几时年的战乱中完全恢复的时候出兵是唯一的选择,《后出师表》(如果是他写的)已经把这诠释的很清楚了,那时候不打就是坐以待毙,何况那时候蜀的内外环境还都还过得去。还有个不能忽视的事,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孔明都快50了,那时候的人活得又不长,他肯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3.打的方法的问题。他不肯弄险也注定他胜不了,魏严的计如果成了,虽不足以定胜负,但是南北是实力对比会发生逆转。魏的主力在西,必然则损大半,而且长安有潼关可依,是进退之地。毫不夸张的说,占了长安,就赢了一半。还有,孔明手下没有什么虎将,只有个他不信任的魏严还算个角,有街亭之矢也不能全怪他。而且孔明并不是每次北伐都有很充分的准备,经常因为粮草和后方的问题退兵。这也是个关键因素。如果他只2出或3出会不会更efficient一点呢?
其实我认为武候最值得钦佩的地方是他行君事而不受猜忌,虽然有后主被爹摔成**的因素,但是孔明能做到这一点还是难能可贵。陈寿给他个管萧之亚的评语到是有点贬了,可能那时候的人都把古人当圣人,他们心中的管萧比我们心中的要强好多吧。
我觉得孔明的能力应该从4个方面分析:
大略:等于张良。他躺在家里睡觉就能睡出隆中对,分析的那么得理,而且居然还实现了大半,最高明处是他说到三国局面后就不说了(知道最好也只能那样了),三国不是两国、四国有他一半的功劳,这种impossible事都出来了还有什么好说的。管仲让本来就比较强的齐搞成了猪头(诸侯头)而已,地盘还没荆州加益州大,肯定比孔明差点,张良辅佐弱小刘邦搞成了皇帝,孔明把流浪汉刘备变成了大诸侯,他们可以并驾齐驱。
内政:等于萧何。他死的时候蜀虽然打穷的,可他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蜀是大治的局面,要知道这个局面是从琥亭打败之中短短几年就恢复的。他搞的就像玩游戏那么容易!虽然说萧何让刘邦没有缺过粮,但是他们治理的时间可长得多。
威信:姜尚+周公。当臣子当到他那分上(比老大还老大),古今中外实在无出其右者;他刑罚严、赋税重,蜀民还拥戴他,官吏也信服,这归功于他出色的character:无私、公允、清廉。这就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人格魅力。看来只有把那两个圣人加起来才好和他比了,要是他把后主给废了,那么伊尹也能加进来。
武功:等于管仲。“戎治为长,将略为短。”很公平。上面已经分析过他打仗不够efficient了,这里就不赘述了。三国时代的战胜肯定是孟德,孔明没得比,不过司马在他死后看他营寨的死后夸他天下奇才,说明他基本功还是挺扎实,治军也不错,正合算是不错了,但是没有庞统法正的奇计辅助还是成不了事,随便强调一句,他临阵应变的能力真的不行,所以说安切落第就是不如里皮(曹操)。他的短处就不要拿去和孙吴韩信去比了,就比比管仲吧。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出了很多英雄.我很敬佩他们.其中我最敬重的是诸葛亮.
先不说曹操,刘备,孙权,因为他们是主公.主公有主公的做法,这世界的领导人太少了,但是好的臣子确实是很难得的.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和他的后继者蒋琬.费,姜维等辅佐,刘禅这昏庸的主子才安坐帝位41年.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魏立国45年,但是17年以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兵权,魏国早就是司马的天下.魏国实际上就存在了28年.孙权死后,内部不和,国势日弱,也只存在了27年之久.三个国家中,蜀汉政权较稳固,基本上没有争权夺利之事,这是因为有德才贤臣辅佐之故.
而诸葛亮自己不但文才武略都是很好的,但重要的是自己的修身和推荐人也都是不错的.诸葛亮的祖籍是在琅邪阳都.这里是一个学术发达的地方,学者很多人才辈出.诸葛亮的祖先是当官的人.家庭影响和环境的熏陶对诸葛亮的成长都是有重要的影响的.他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叔父,但是命运确实坎坷,叔父又早逝.慢慢的养成了坚毅的性格,传说他换了老师学习了道德经济,兵学阵法韬略,天文地理道法.
后来,诸葛亮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功勋卓著.他出来之后,刘备没有存身之地,军队又少,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舌辩群儒,取得了孙权的力量支持.两家联合起来大败曹军,西取益州,取得汉中.等刘备死后,事无巨小,亲自处理,平定南越,制定法度,整训军队,制造器械,连接孙吴.社会风俗良好,教化清净,
他不但自己尽忠汉室而且为了后继有人,选择了有德有才的人来接班. 蒋琬. 费, 姜维等都是他精心选择出来的理政,治军的人.当亮死了之后, 琬执政,大公无私,团结人,国治民安.后来的费,明断事,善理事.魏军不敢来犯.姜维继诸葛亮后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是魏兵也不敢来侵.后来大军伐蜀,刘掸不听建议,邓艾得以直捣成都,.后来姜维假降,待机杀钟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人也是十分忠烈..
诸葛亮自己德才兼备,又搜集有用得人,艰苦奋斗,是我心中的楷模.
诸葛亮的志向是囊括四海,统一天下,讨伐叛逆使天下具惊.虽然到死的时候也没有踏上中原的土地.我认为那不是他的错,与他相敌的人是人中的英雄,众寡不一,所以一直没有取得胜利,他的才能在于政治和管理.而当时的西蜀到了最后没有几个勇将,所以功业衰落,愿望不能实现.这是历史的原因,不是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实现的事情.
从他的一生所做可以看出他有很高的自我修养水平.他在勤奋,毅力,胆量,学识上的修养是他一生成就的基本.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社会要得是德才兼备的人,我们确实应该要先学会做人.
我们来回故意一下诸葛亮的身平:公元208年刘备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隆中提出隆中对,夺荆州,站益州,等待时机命一上将出荆州之兵一共皖、洛,亲自率军出祁山,汉室可复。
诸葛亮火烧博望,有一把火烧新野。之后是刘备弃樊城,败当阳,投夏口。诸葛亮出使东吴。借东风火烧赤壁,看似传奇的经历。但是想想,火烧赤壁看似诸葛亮的功劳,因为他借了东风,其实不然,诸葛亮只是识点天文而已,一切都是周瑜的功劳。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用计夺取荆州,攻占益州。这些是他的胜利所在。但是以后就显示出他的的不足。
首先在用谁守荆州的问题上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明知道关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可当此大任,可是因为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他妥协了,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这是他的第一败笔。
其次关羽死后,刘备起蜀国七十五万大军为关羽报仇,作为军师他不力柬刘备,即使不行,也不该让刘备率军前去报仇而自己留守成都。此一失策导致属国七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第一次出师北伐不该用马谡守街亭。刘备在死的时候说过马谡词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作为托孤大臣,我想诸葛亮不应该忘记这些话吧?可是他为什么还用马谡?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诸葛亮南征的时候马谡提过一个和他不谋而合的建议:攻心为上。从此诸葛亮把马谡带在身边作为一个谋士终究导致此败。
第四朝中整顿不好,宦官当道。记不清是哪一次北伐,蜀军攻过渭水,眼看可以直至长安,可是由于宦官进馋,后主下昭召回,功亏一篑。
第五事事躬亲,过于操劳,导致过早丧命,而且抑制了其他人的才能的发展,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蜀国后继无人。
第六错误的杀掉魏延,在蜀国的后期国中已无大将,魏延可以说是第一大奖,可是诸葛亮错误的估计他要谋反,用即将他杀掉,这一做法的后果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笑谈。
如果你愿意看一看罗周写得《诸葛亮》,一定可以大有收获
我可以附个序给你
他是个身高1米82左右的男子,史书记载他样貌奇伟英俊。这个人曾在距今1800年前生活过,将足迹留在了山东、江西、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几乎每一处都流传着有关他的故事,在那些故事里,他无一例外的忠贞、坚定、神机妙算,可以说,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里最有名的名人之一,其姓名事迹也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广泛流传。百余年前,当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时,为了使一些少数民族百姓更快地接受基督教,甚至宣扬他是上帝的大儿子,而耶酥是他弟弟,是上帝的小儿子:这个人在中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800年了,岁月留存下漫天繁星。
他——诸葛亮,是其中之一。
最开始,他只是个政治家、被同时代人比作三代时最有名的宰相“周公”与“伊尹”,后来他却成了个百战百胜的将帅、一个巧舌如簧的说客、一个通晓奇门的方士、一个呼风唤雨的道人,以至于鲁迅先生很不客气地用“妖”字来形容他:对诸葛亮的神化与渲染,从他死后不到100年就开始了,这种渲染、神化绵延持续了1000多年,到元代《三国志平话》时可谓登峰造极;而到了元明之交、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这个集“儒、道、法、方术、阴阳”于一身的“诸葛亮”就成了型,像“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大抵出于善意的想象与虚构,是在他原本严峻、清晰的面目上,加了些奇奇怪怪、神通广大的色彩。
至少还应该有个“诸葛亮”,一个更接近“真相”的他。尽管真相或许难以追寻,却不该因此放弃了这个方向的努力。至少有些事是该澄清的,譬如他绝非一出生就老了,他有过那么段青春烂漫的岁月,有过抱膝长啸、登山鼓琴的少年风流,他比常常一副“小生”做派的周瑜要小7岁,后者登临一生的颠峰时,诸葛亮才刚刚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又譬如他虽然挚爱妻室,传说那是个黄发黑肤的丑女,却也并非一生只娶了她一个,身居高位而又子息艰难的诸葛亮在40岁之后纳了妾,在《诸葛亮集》辑录的他写给同僚的信里谈到这件事,说自己“妾没有多余的衣服”。“真相”可能没有“想象”那么有戏剧性,不过“真相”更教人感动。我想:这个叫诸葛亮的,所以能1000年、1000年地感动我们,不在于他被神魔化了的“未卜先知”;而在于他首先是个寻常人,他立足在绝不高于任何一个寻常人的位置上,却能一步步往更高处走去,他告诉了凡人:一个凡人能做出多少事,一个凡人,能怎样地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入天空中,成为星辰。
有两件和诸葛亮相关的事,是我该说一说的;正是那两件事,使我早早地对这个人,产生了特别的好感与喜欢。其一见录于《蜀记》,说谯周——他是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去见诸葛亮,谯周生得面貌奇特,诸葛亮身边人见了他,都窃窃发笑。谯周走后,相关官员指出,应该追究那些发笑的人的责任,判一个不敬的罪;诸葛亮笑着回答说:“孤尚且忍不住想笑,何况他人呢?”轻轻抹过此事——他是个宽容的人,率性而幽默。其二记载在《小说》上,说后世桓温征蜀,见到了诸葛亮时小吏,那时小吏已有百岁。桓温问:“当今谁可与诸葛孔明相比?”小吏摇头道:“诸葛公在世,也没觉得他特别好;但他死后,就再没见到一个人能比得上他了。”——他是普普通通的,就像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谈到的:封建社会里能做的所有有利于百姓的事,他(诸葛亮)都做,他所治理的蜀国,虽然地小民少,却是三国里最有秩序的国家。难的正在普通,难的是将那种普通几十年、几十年地维持下去,坚强不移。
骄傲、坚韧、从容、勇猛、宽和、刚强,是我想要呈现给读者们看到的诸葛亮的性格,那是支持着他从一个父母双亡的流浪少年成长为羽扇纶巾的国之丞相的坚强力量,而这些力量、性格也绝非一蹴而就、与生俱来;那是需要被发掘、需要培养与磨砺的,是以我不但要写这些“财富”,更重要的,我想叙说这些“财富”的生成与由来,是以我所叙说的,不仅是诸葛亮的光耀与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所承担的欢乐、痛苦、悲伤、无奈,以及他怎样忍耐与超越了迎面撞击他的每次疼痛,一步一步不停止地提升自身,他走不到“完善”的地步,所以直到死亡他亦未停下脚步。
死亡是发生在五丈原的事。
他自27岁起辅佐刘备,臣事两代君王,直到五十四岁病逝在五丈原,算起来,兢兢业业了27年,我用了20万字,主要讲述他这27年的入世生活,因为有《三国演义》在前——《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算一部诸葛亮的传记,我在选材上,也就格外小心。演义说得多的,我就说得少些;演义谈论较少或根本没有谈及的,而对真实的诸葛亮来说,又是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我就讲述得更多、更细些,务必使读者能尽量丰富地了解到那个人以及发生在他周围的事、围绕在他身旁的人:朋友与仇敌。我所引用的材料故事,大多来自于陈寿著、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主要是其中的《蜀书》)及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清代张澍辑录的《诸葛亮集》(这应是目前收录诸葛亮资料最多的一部书)等,某些故事,像“五丈原飞星坠落”,看似神怪异常,却盛传于诸葛亮死后不到200年间,我便将它们当作了真实的往事来记录——记录下1800年前的那种浪漫,要它使后人热泪盈眶。
公元4世纪初,诸葛亮逝世大约70年后,西晋李兴奉天子命为其故宅撰文留念,他写道:“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您是何等的英伟绝伦,仅您一人,就含纳了天地之灵。您是神明么,是人杰么?您所思虑的多么深刻,德行又多么清明!世代不同了,惟有梦魂相通,只恨我与您不生在一时!”)这些话,也像从我心里掏出来的一样。
是了,英哉吾子,独含天灵。
谨以此文,敬给生他的阳都、养他的襄樊、敬给他深爱的成都与他永远到不了的、渭水那一面的长安。
http://www.zhugeliangcn.com/bbs/
自己查去,诸葛亮主题专业论坛的评论区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