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上第课六教学设计举例1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导致从众的因素,明确从众行为的利弊;
2.正确认识从众现象,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行为,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正确选择,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法及教具:图例、事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行为
难点: 从众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龄经验等因素,他们对人对事缺乏评价和鉴别能力,缺乏主见,容易出现盲目从众、“随大流”的现象。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学生阅读或朗读材料: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决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留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没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才,小泽征尔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语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的精心设计的“圈套“!
提问:看了“小泽征尔故事”,你有何感想?
(小泽征尔没有受评委们的影响,坚持自己观点,没有盲从。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有鉴别能力的人。)
(一)让学生在阅读教科书后,说说什么是从众及从众现象,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以鼓励。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是指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二)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从众心理的原因,讨论后小组汇报。
(三)根据文字描述来进行情景表演或由一同学读给大家,让学生对其中人物的行为或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
1.小红的好朋友在学弹钢琴,小红知道后,回到家中,吵吵嚷嚷让妈妈也去买钢琴,然而小红对音乐并不感兴趣,况且家里的经济也很拮据。
2.班上近来有些同学穿了一种新式样的鞋,小红认为那种鞋非常时髦,也让妈妈去买,其实她还有一双新鞋没有穿呢。妈妈批评小红:“不要别人怎样做,你就怎样做,要有自己的主见。”小红不服气,认为自己如果不和大家一样,别人会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3.小红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倍受班主任的钟爱,由于小红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红被这些同学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班日常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份同学接纳。人会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提问:小红的想法、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做?
(说明:小红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鉴别力,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分不清情趣的高雅与庸俗,盲目地“随大流”或模仿别人,缺乏主见、评价和鉴别能力。就有可能养成不良好习惯,这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是相违背的。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四)四人为一小组对上述3个情景进行讨论,并由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五)小记者采访:你有过因不从众而获得成功的经历吗?你有过因失去信心而与成功失之交臂的经历吗?请将你的经历记录下来,并就此在班内交流。
(六)听或阅读教学小资料:
你有从众心理吗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1983年2月,香港青年联合会准备录一首爱国歌曲,名叫《我的中国心》。当时香港演艺界的大牌歌星都觉得唱国语歌土气,加上又是公益性的,都不愿意唱。而张明敏因为喜欢这首歌,接下了这个活,录完后,既没有产生轰动效应,也没有拿到多少酬金。巧的是,几个月后,央视导演袁德旺无意中听到这首歌的录音带,于是,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成为第一个走进央视的香港歌星,一夜之间走红。而在此之前,他还是一名电厂的工人。张明敏的故事启示我们,成功有时候需要跳出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思维的惰性,它使人行事喜欢遵循常规,不愿意走出习惯的圈子,不愿意与多数人的想法相左,或迷信权威;从众是一种求安逸、惧危险的心态,像雁阵中的雁儿,担心离队后会迷失方向。
一个人要想发展得好,要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在环境良好、机制健全的时候要从善如流,见贤思齐。在机制欠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做到入乡不随俗,克服常人的缺点,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时下,不守诚信已成为国内大学生的一大通病,千篇一律的简历,都是给自己贴金,各种来历不明的获奖证书使得用人单位眼花缭乱,更可笑的是一个班上出现十几个学生会主席,弄得用人单位不知道相信谁。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坚持原则的人,他们如实提供自己的学习成绩单,并附上学校教务处的电话,供用人单位随时调查。这样的人才也许学习成绩不是最好,但往往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如果短时间改变不了环境,又想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那就得跳出小圈子,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在一些民营企业,有很多30岁左右的英才坐上了集团总裁、副总裁的位子,他们有不少人是从国企跳出来的。因为他们知道,国有企业论资排辈意识还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如果你才能出众,在现在的环境里又不能施展拳脚,应当考虑跳出现有圈子,寻找自己需要的成才环境。
从众心理很强的人总是担心不从众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实际不然,坎坷与坦途往往只隔一道墙,穿过这道墙,前面就是通途。真正的强者,迟早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并能彻底改变人们的看法。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七)课堂小结: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