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征中的英雄故事

2024-12-25 06:43: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

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2、强渡乌江

强渡乌江是指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作出了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朱德电示红军各部,乌江“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

3、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4、断肠英雄陈树湘

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在湘江边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弹尽粮断、腹部受伤二被俘。在押解途中,躺在担架上的他撕开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慷慨就义,年仅29岁。“断肠英雄”的事迹,流传至今。

5、哑巴排长

红军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伤致哑的排长负责团给养队的工作。为了给雪山上的部队送粮,他背着一百多斤粮食,顶风冒雪向上进发,可数日不见归队。

战友们焦急地上山寻找,在半山腰发现了“哑巴排长”,他趴在洁白的雪上,沉重的粮食压在身上,右手使劲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抠在冰雪里,身体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怀里还揣着两个没舍得吃的山芋。

回答2: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回答3:

阎海文 宁死不屈的“支那空军勇士”

一个驾机作战被击落跳伞的中国空军,用配枪的最后一颗子弹拒绝俘降,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敌人。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睛空万里。淞沪会战硝烟弥漫,激战正酣。

天上,战机穿梭往来,煞是忙乱,一朵朵弹花象盛开的的木棉,布满天空。突然,一架中国战机被密集的地面高炮击中,拖着黑烟,向西坠去。这时,一个黑点弹出了燃烧的机身,转眼,化作一朵洁白的伞花。

降落伞轻柔地飘落空中,阎海文拔出手枪,警惕地四下搜索着。几分钟前,当他把成吨的炸弹准确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日军虹桥一带密集的高炮击中了他的座机。对此,他早有准备,本来他就是强行闯入敌火网的,当他看到地面上日军目标处升起的烟尘火海时,他觉得够本了,只是在心里有点儿为他的座机惋惜。

伞花还在飘荡着,突然,一阵逆风吹过,吹得他睁不开眼。不好,他心里一惊,这么飘下去不落到海里,也得落向敌阵地。他心里急速地考虑着,手中的左轮枪抓得更紧了。与此同时,一队队的身躯粗壮的日军从工事、掩体里,从村落、树林里也向他扑来。几天来,他们已尝到了中国空军的苦头,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赞誉,也使他们有一股武士精神受到玷污的感觉。他们急着想看到中国空军是什么样,粗野的日本大兵边飞跑边喊骂着:“活捉支那飞行士”、“让这家伙偿偿皇军战刀的滋味”、“不,让他投降,让他跪着求饶。”

土色的大兵聚拢过来,把阎海文团团围在一块坟地里。他们也许急着看看中国飞行员急着求饶的样子,也许是为了立个首功,不顾官佐们的吆喝、阻止,直挺挺地向前扑来。

砰!砰!砰!

三声清脆的枪声,三个冲前的日军扑通倒在地上,两脚急蹬急蹬便僵硬了。“捉活的,不许开枪!”一个精瘦的陆军少佐冲上来,狠狠地命令道。

捉活的谈何容易,空军的绝活就是百发百中。在天上,你要是一次敲不下对手,很可能反而成了对方的枪下鬼。为了这百发百中,阎海文不知脱了几层皮,洒了多少汗;就是在地面上,他手中的那把枪也是指哪儿打哪儿,绝不会错。

几个日兵探出头来,未待前冲,阎海文“叭!叭!”两枪又射倒两个,日兵忙又趴下,双方一时僵住了。

时间在一分一妙地流淌着。一会儿,少佐身旁的一个汉奸探出头来,对卧在坟头上的阎海文喊起话来。“空军朋友,你已经被包围了,你走不掉了,再抵抗是无谓的,如果你放下手枪,皇军一定会宽大,会好好的对待你……”

砰!阎海文愤怒地咬着牙,把汉奸撂倒地。

少佐再也忍不住了。他率领的部队,自踏上中国的土地,还从未挫过锐气,可眼前这么一个年轻人,却成了他无法逾越的一座山。他扬起枪,先扣动了板机,立时,一片枪弹在阎海文藏身的坟头掀起一片尘土。

“砰!砰!砰!砰!”阎海文躲在坟后举枪射击,又有几个日兵应声倒地。这时,他检查了一下枪膛,见只有两颗子弹了,他抬手又打死一个鬼子。

敌人在一步步逼近,死亡也一步步向他走来。阎海文擦了擦枪上的尘土,缓缓地站起了身。头上,天空还是那样蔚蓝,脚下,祖国的泥土那样芳香。他最后轻蔑地扫了一眼围上来的日军,高声吼道:“中国无被俘空军!”举起了枪。

“砰!”枪响了,一股殷红的鲜血,伴着英雄洒落在脚下深情的土地上……当天下午,日本兵列队脱帽,向刚树立的一座新坟,上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致敬,为敌人的勇士举行葬礼,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一个多月后,在东京新宿繁华的闹市区,“支那空军勇士阎海文”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

萨师俊 中山舰长与舰偕亡血染长江

中日海军敌强我弱战力悬殊,长江决战中多艘中国军舰采取自沈浅江方式阻敌前进,极其悲壮;中山舰长不图偷生,力战不退抱舰长埋江底。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首都南京陷落,日军恃其装备精良、兵种齐全、闪电战术的优势,企图以长驱之势,直取长江中游,次年即爆发武汉保卫战。

当时日本海军总吨位120万吨,中国海军总吨位不到6万吨,中日海军实力之比为1:20。国民政府根据中日实力对比状况,决定中国海军不与日舰在外海作战,海军主要战略任务为防守内河。

萨师俊出生于福州望族,年少时期即舍弃优裕的生活,宁赴国难,考入烟台海军学校,毕业后加入海军实习任初级军官。萨师俊治军恩威并用,加上修长的个子、良好的风度气质,深得部下拥戴和长官赏识,加上他海军知识丰富、技术精湛,先后历任公胜、青天、顺势、威胜等舰舰长。

一九三五年时年四十岁的萨师俊调任中山舰舰长,中山舰原名永丰舰,国父孙中山蒙难时曾登上此舰脱险,具有光荣的历史。中日开战后,中国海军舰只上的主炮都卸到岸上的要塞和炮台上,中山舰也是如此,主炮已上了岸,只剩下舰首舰尾各高射炮一门,另有机关炮二门。这些残缺的装备本已老化,杀伤能力很有限,难以出海应战,活动受到限制,因此,舰上官兵常激愤放言“为什么不让我们驶出吴淞口,找日本鬼子拼一拼,纵使不敌也光荣战死,轰轰烈烈总胜于在封锁线上捱炸。”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日军迫近武汉,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海军总司令部命令萨师俊率中山舰担负运输任务。由于实力悬殊,中国军舰无法与日本海军进行正面作战,大多是在日机的攻击下被动应战,萨师俊也很清楚,中山舰在这样的形势下作战,人舰都很难幸免于难,因此,他也作好了与舰共存亡的准备。

十月二十四日,中山舰停泊于距武汉二十六公里之金口,清晨就已出现一架日机在中山舰上空盘旋侦察,中午时九架日机分作两个小分队,呼啸着飞抵中山舰上空,但只高飞盘旋了五分钟,又一溜烟地飞去。中山舰官兵预感到一场恶战的来临,萨师俊随即进行了作战布署。

不可避免的战斗来临了。下午三点,六架敌机飞临中山舰上空,随即变为一字鱼贯式,呈轰炸队形,轮番在较高空域对中山山舰水平飞行,投弹轰炸,长江上升起了一个个的水柱,浪花四溅。萨师俊在驾驶台指挥作战,舰上火炮一齐动作,向敌机反击,中山舰为躲避轰炸,在浪波、水柱间穿行,进退周旋。

敌机久攻不果,乃改变战术,开始轮环急速俯冲,低空投掷炸弹。此时舰首高射炮和机关炮,在发射后不久发生故障,日机趁机从舰首前方空隙处,急速俯冲投弹,第一颗炸弹落于舰尾左舷水下爆炸,致船壳破裂进水,紧接第二、三、四、五颗炸弹命中舰体,进水急剧,军舰动力操纵已失灵,舰体开始左倾,日机此刻更无顾忌地来回俯冲,向中山舰疯狂地投弹扫射。

第五颗命中舰首驾驶台的炸弹,给舰上指挥系统破坏极大,人员伤亡也十分惨重,官兵血肉横飞,死伤枕藉,血淋淋的肉块和断肢在舱内飞溅,萨舰长右腿被炸断,左腿遭巨创,左臂亦受重伤,全身血肉模糊,但他仍忍着巨痛,奋不顾身地敦嘱官兵努力杀敌。副舰长迅速补位,并要求舰长撤离,萨师俊执意不肯离舰,却要受伤官兵尽快离舰,他本人誓与舰共存亡。

当官兵发现舰长血流不止,准备以舢舨将他载往岸上抢救,萨师俊说:“各人尽可离舰就医,唯我身任舰长,职资所在,应与舰共存亡,绝不离此一步。”

下午四时三十分,舰体逐渐向左倾斜至40度,随即轰然一声巨响,水柱冲天,一代英雄名舰……中山舰,终因负伤过重,长埋江底。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为掩护抗联大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杨靖宇,忍饥受冻孤身战斗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赵一曼,鞭打竹签昼夜提审逾月,当严刑拷打得连敌人都战栗了,始终坚口不吐一字……
抗日名将吉鸿昌怒斥洋奴,胸挂木牌“中国人”,昂然上美国街头。

回答4:

1935年6月,红二、红六军团反“围剿”作战进入最紧张的阶段。而此时,由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电台的建制作了调整,中共中央原同红二、红六军团联络的电台、通信联络规定和通报密码留在了红四方面军。在此情况下,红二、红六军团失去了与中央、军委的电讯联系,他们焦急万分!

炎热的季节,失去与中央联系的红二、红六军团在湘西一带独自作战。虽然当时红二、红六军团已发展到1.7万多人,但处在山多、田少、补给困难的湘鄂川黔地区,面对敌人的不断“围剿”,他们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如何走好下一步,是摆在红二、红六军团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尽快恢复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联系,得到中央的指示显得十分紧迫。

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无线电大队的同志们日夜守候在电台旁,用规定的呼号与波长不间断地呼叫着中央。他们试了多种方法,进行了很多努力,然而,时间无情地逝去,他们的希望似乎更加渺茫。

1935年9月29日夜晚,守在电台旁已三天没合眼的无线电大队政委江文,突然在一阵杂乱的调频声中,听到电台里传来一个规律而熟悉的波段。“嘀嗒嗒、嗒嘀嗒……”这太令人惊喜了!一时间,江文忘了疲劳,瞪圆布满血丝的眼睛,仔细听着、记录着、对照着,波长正确!密码正确!这就是原来中央、军委与红二、红六军团联络的方法。他立刻报告了军团首长。任弼时马上拟了一份电报给周恩来,向他汇报军团的情况并请示下一步的打算。第二天,他们就收到了复电。

军团领导的心踏实了,电台的同志们也松了一口气。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在失去联络的几个月里,张国焘拥兵自重,另立“中央”,在川康一带迟滞不前。而毛泽东等已北上。这时,红二、红六军团收到的署名为红军总部的电报其实并不是中央的电报。

而另一边,中央也一直努力恢复与红二、红六军团的电信联络。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提出要在1936年“2月5日前完成与红二、红六军团通信联络”。为此,领命负责联络的军委三局局长王诤亲自守在电台旁,连续半个多月守听、寻找红二、红六军团的电台。1936年1月的一天,正在苦苦搜寻的军委三局搜索到一个熟悉的波段,原来是江文正在与红四方面军通报。得知这一情况后,王诤局长亲自上机。一个不知所属的电台突然插进来,让正在通报的江文一阵诧异。但他很快镇静下来,经问讯后得知,是军委三局局长,他意识到这才是中央的声音。

至此,红二、红六军团与中央、军委真正恢复了联络。

然而恢复了联络,却没有密码本,中央台就用明码给红二、红六军团发了第一份电报,说明中央红军已到达陕北。此后,中央台又用明码加打哑谜的方式与红二、红六军团联络,简要通报了一些情况。后来,考虑到这种方式不安全,同时电报经红四方面军收转有利于红军团结,所以,刚刚建立的直接联络,又暂时停止了。

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根据中央电报指示,红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会合后的红二方面军察觉了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为了红军的团结,红二方面军顾全大局,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促使会合后的红二、四方面军继续北上。但为了避免误会,准确了解情况,取得与中央的直接联系是万分关键的。

于是,任弼时与无线电大队队长阎知非专门拜访了红四方面军负责通讯工作的宋侃夫。

任弼时见到宋侃夫,说明来意。宋侃夫听后,心里长久的不快似乎找到了一个倾诉处。因为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已搞得人心不和,矛盾重重。作为负责红四方面军“耳目与神经”的通信工作的宋侃夫在很多问题上更是很难处理。比如通信工作的很多事情本应该先请示刘伯承参谋长,可是张国焘却说:“有电报直接交给我,不送参谋长,也不要给别人。”

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盼望着能有一个团结的局面,共同北上抗日。所以宋侃夫当即表示要协助红二、红六军团整建电台。可是要与中央取得直接通信,还需要通报的密码本。

密码本由总部带下来后,就被张国焘掌握了。当任弼时向他要密码时,他还像会合之前所说的那样:“双方的情况我甚为明了,可由我处转。”他不愿意交出密码。但此前不久,张国焘迫于多方压力,已宣布撤销第二“中央”。所以朱德在一旁说:“这样转,误时误工,我看你就是有意阻挠。”朱德在与张国焘南下途中,一直是理直气壮地和他斗。接着,朱德又质问道:“你有什么权力在中央和二方面军之间转报?”自知理亏的张国焘无话可说,只好交出了密码。得到密码后,红二方面军立刻沟通了与中央的联系,及时向中央作了工作汇报,并很快得到答复。中央通告了陕北的情况,并对红二方面军如何处理与红四方面军的关系,以及下一步的行动作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具体指示。

就这样,红二方面军几经周折终于真正恢复了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直接联络。这对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答5: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