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防止中暑的小妙招有:及时补水,补充糖分效果更好;多喝汤,排出体液;使用隔热窗帘;保证居室通风以及大热天不要打赤膊,等等。
1、及时补水,补充糖分效果更好
在高温多湿的室内和车内,即使不运动,也会因大量流汗和体温上升,导致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流失,结果引起痉挛、昏迷等中暑症状。大家注意及时补充回因大量出汗而失去的水分,同时补充糖分,效果更好。
2、多喝汤
人出汗越多,消耗的体液就越多,喝汤不仅能及时为身体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绿豆酸梅汤、山楂汤、金银花汤等,都是平日里常见的消暑汤。
3、使用隔热窗帘
隔热窗帘利用一些特别材质的布料配合特殊的编织技术,能够起到反射光线和热力的效果,从而降低室内的温度。
而且,隔热窗帘是不透视的,外面是无法看到屋内情况的,有利于隔离热力和调节光线,提高冷房或暖房的效果,为节能环保出一份力。
4、居室通风
防中暑最重要的是室内通风,千万不要经常门窗紧闭。早上或傍晚的时候最好开窗、开门通风,中午炎热时则可以开空调或电扇,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C左右,避免中暑。
5、大热天不能打赤膊
应该穿着排汗透气的轻薄衣物,而不要打赤膊,因为流汗后直接吹风,会让毛细孔迅速收缩,湿气与热气会闷在身体里无法排出。
男生总喜欢在酷暑打赤膊图凉快,不过依中医的观点,打赤膊吹风容易受寒,毛细孔急速收缩,反而让湿热都闷在体内,更容易中暑。
在太阳的暴晒下,人体中暑的概率会升高,因此预防中暑我们外出最好做好防晒工作,可以撑起遮阳伞,戴起这样帽,还可以穿防晒衣,尽量少穿黑色衣服。
长时间待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下,体温调节和水盐代谢易发生紊乱,影响了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来说容易出现感冒和中暑。
第一、预防中暑应该要将工作的环境当中的室温,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温度。
第二、如果户外活动的时候,应该要携带一些防暑的药品,比如清凉油,藿香正气液等。
第三、穿着一定要轻薄,颜色要比较浅。
第四、需要健康的饮食增强营养,能够抵抗能够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需要进食一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第五、在烈日工作的工作人员需要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第六、需要时当的饮水来补充水分。
第七、要充足睡眠来养足精神。
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下常见的病症,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们,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中暑: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重者会昏迷不醒,如不及时抢救,则危及生命。
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不仅对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人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考验。
中暑是人体不能适应炎热环境的结果,所以气温的高低是产生中暑的最主要的外因。资料表明,中暑与日最高气温关系密切,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7℃时,中暑人数将显著增加。正因为如此,气象和劳动部门将日最高气温达到37℃作为高温天气,发布高温报告,告诫人们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有时这种高温天气持续6天以上,此时,中暑将非常容易发生。中暑也与日平均气温有关,当日平均气温高于31℃时,说明全天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30℃以上,如果逢相对湿度偏大、风速偏小,中暑也比较容易发生的。
为什么高温环境下劳作容易中暑呢?研究表明,人体体温调节主要有3种形式:传导和对流、辐射散热、水分蒸发。气温升高,人体以传导和辐射方式的散热减少,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方式的散热增加。当气温在35~39℃时,人体三分之二的余热须由汗液蒸发排出,而排出不畅时,则容易发生中暑。可见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体质和营养状况等有关。
运动保健专家研究发现,要想排汗顺畅,避免中暑,必须及时补充因流汗过多而失去的水分。当然,补充水分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一般可在劳作前15分钟,喝大约400~600毫升的水(1~2杯);劳作的过程中,每隔半小时喝大约250毫升的水。倘若饮水太多,反而会导致胃部不适。
除了补充水分外,当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都较大,而风速较小时(如梅雨季节里的晴日),要减少劳动或运动量,缩短劳作时间;炎炎烈日之下,最好穿棉质、浅色的衣服,不可赤膊。同时,每次劳作之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的高低和风的大小,制定适宜的劳作计划,采取得力的防暑措施。
夏天防中暑有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个就是在中午十一点后到下午4点前尽量不在野外做事和行走。第二个在空调里吹久后出外面时调节一下才走,特别是空调千万不能把温度调的太低,温差太大更加容易中暑。第三饮食清淡一点的水果吃常温的,尽量少吃冰的食品和火气大干燥的食品,多喝夏桑菊之类的凉茶!最后睡觉或休息时在空调时必须换气通风。早晚出去行走,加强锻炼,提高免役力!以上仅供参考,根据自身体质,适当调节!
高温天气尽量多喝水,不口渴也要经常补充水分。多食蔬果,补充维生素c。多喝防暑降火汤药,如绿豆汤、酸梅汤、菊花茶等。不要选择在上午11点-下午3点左右外出活动,防止日光暴晒。若出门尽量做好防护措施,涂防晒霜、穿浅色衣服、戴帽打伞。外出随身携带霍香正气水、仁丹等防暑药品。
日常饮食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合理休息,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