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母去世子嗣要守丧三年,这一习俗兴起于什么时候?

这一习俗兴起于什么时候?
2025-02-01 21:55: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守丧三年,这个习俗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于春秋末期。这个习俗实际上是在很早就有的,当时并没有形成一种习惯。

1、春秋习俗

春秋战国初期虽然还没有守丧的说法,但是当时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确实会通过饮食、哭泣、语言或者是衣服的方式来祭奠死者。所以说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丁优的习惯。但是守丧三年这个约定俗成的做法的出现,还是源于儒家的兴起。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候还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在春秋末期儒家思想已经日趋成熟,所以说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就会很多。而且当时的儒家学者不和后世一样只关注于名利官场,当时的儒家学者确确实实是为百姓民生而考虑的。他们看到百姓因为自己的亲戚或者是妻子妇女死亡之后而感到非常悲痛,所以就产生了为他们守孝的想法。儒家学者一般都非常的迂腐,所以他们为了最大程度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痛,就决定了需要守孝三年。


2、儒家的宣扬


守孝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儒家学者为了传扬儒家的文化,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一直都是海纳百川的,所以说当儒家文化之中添加了守孝的概念之后,就更加的贴近民生,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接受他的说法。


综上所述,守孝三年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末期,是儒家学者为了能够宣扬儒家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型定义。

回答2:

“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古礼从何时开始,由什么人制定已无考证。
父母去世后,子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对此孔子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在《论语》中这样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就是在强调“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孔子的弟子宰我提出守孝三年时间太久,不愿对父母守“三年之丧”,孔子听后,这样解释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着亲子的血缘关系,而且子女生下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内,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的。父母不但养育了子女,而且还耗费心血、教育子女,直至其成家立业。既然父母对子女有如此深厚的恩情,那么子女为什么不应该加倍予以报答呢?

回答3:

百善孝为先,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这点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人死了入土为安就好,为何还要守三年呢?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这个制度,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
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
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我们在几十年前,至少在来台湾以前,在大陆上时,许多朋友还是守这个规矩,手臂上都还戴一块白布或黑布。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父母去世子嗣要守丧三年,这一习俗兴起于孔子当时的朝代。

回答4:

父母去世,子嗣守丧三年,这一习俗应该是起于商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经儒家思想而开始兴起

回答5:

这位朋友,这种孝道,应当是源自于儒家思想,应当是在战国春秋时期就有了这样是来缅怀我们家族的先人,这样对于生者也是很好的安慰。但是如今的社会是没有这样的,因为是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思想也是在进步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祝你好运平安,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