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陆小曼是怎么回事?

2024-12-02 07:55:0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陆小曼开始是许志摩朋友的妻子,后来他们演变成情人关系,最后他们结婚了,成为合法夫妻.

回答2:

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后又拜在梁启超门下。他风流潇洒卓尔不群,在新文化运动中推波助澜,是青年人崇拜的偶象。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原籍江苏武进,1903年9月生于上海,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因她眉清目秀天生丽质,又与观音菩萨同一天生,所以家里人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为官多年,后弃政从商办银行。因为有钱,小曼不进学堂,老师全请到家里来,接受的却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她诗词、绘画、音乐无一不精,还擅长京剧昆曲。虽未出过国门,十五六岁已精通英语法语,是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

1920年,17岁的小曼奉父母之命与无锡王赓结婚。王赓比小曼大7岁,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与好友徐志摩一起在北大任教。王赓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常为授课埋头研究,分不开身或不想出门时,就请志摩陪小曼游山玩水或进歌舞场消遣。

当时的徐志摩正处于失恋中,他苦苦追求的林薇音跟梁思成结了婚,心境孤寂落漠,能伴在众人瞩目的“绝代佳人”左右,感情上无疑是一种宽慰。艾青说徐志摩“在女人面前显得特别饶舌”,相同的气质相同的爱好拉近了这对才子佳人的距离。适逢王赓受聘赴哈尔滨任警察局长,独守空闺的小曼与志摩感情迅速增温。不久,王赓受孙传芳邀请出任南京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风闻徐、陆二人的事,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团聚,倘若另有所属,决不加以阻拦。”几经周折,徐志摩跟发妻张幼仪离了婚,陆小曼也与王赓友好分手。王赓毕竟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思想不保守,他大度地对小曼说:“合得来是夫妻,合不来就分手,我自愿退让来成全你们。” 并且祝福陆小曼:“希望你能过得幸福。”在胡适、郁达夫等一帮朋友帮助下,志摩小曼走进婚姻殿堂。双方的家长痛恨他们的作为,拒不参加婚礼。梁启超在胡适等到人的劝说下,勉强来给徐志摩当证婚人,他不看好这桩婚姻,在婚礼上说了句不客气的话:“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照传统观念,徐志摩停妻再娶是对婚姻不忠,夺王赓之爱是对朋友不义,但徐志摩岂是封建礼教束缚得了的?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陆小曼也说:“真爱不是罪恶,在必要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用郁达夫的话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钢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婚后,陆小曼提出移居上海,离开北平那个事非之地,徐志摩满足了她。他们在上海一个很有名的弄堂里租下一层楼,月租100多块大洋,还雇了佣人养了车。陆小曼喜爱上海十里洋场的夜生活,结识了一批新朋友。有人请她吃饭、有人请她跳舞,有人怂恿她票戏义演,她很快成为上海滩社交界大红大紫的明星。陆小曼父母共生育九个子女,皆先后夭亡,只保住她一个,因此倍受宠爱视之如掌上明珠。她从小过惯豪华侈奢的生活,光知道花钱,享受,却不知钱来自何处。虽然他们两家都是巨富,但又不可能获得家庭资助,所以捉襟见肘的日子很快就出现了。为应付家庭庞大的开支,徐志摩奔波于京、沪之间教书、写作、兼职,入不敷出的窘迫把他搞得疲惫不堪。性格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夫妻俩吵闹的次数逐渐增多。这段时间陆小曼跟徐志摩的朋友翁端午关系密切。翁是苏州人,会唱京戏,昆曲也很拿手,很受梅兰芳赏识。胡适称他为“自负风雅的俗子”。他是世家子弟,做房地产生意,家中相当富有,因为懂得一手推拿绝活,陆小曼经常请他推拿以解除病痛。陆小曼患一种叫“跳病痒”的病,发病时心痛昏迷说臆语,并且有严重便秘,在翁的影响下陆小曼学还会了吸食鸦片。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北平回到上海,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陆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第二天,陆小曼让翁端午当着徐志摩的面给他按摩,然后面对面一起躺在床上抽大烟。徐志摩看不下去,翁离开后说她几句,陆小曼竟操烟灯朝徐志摩砸去,烟灯擦眼角飞过,打碎了徐志摩的眼镜。徐志摩痛苦地悄然离家,到了南京,准备19日乘飞机往北平,后来大概是为省点路费吧,经人帮忙改乘邮政班机,结果飞机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失事。徐志摩手脚烧成焦炭,死状极惨。徐志摩的死在各界引起震动,来自南北的朋友沈从文、金岳霖、梁思成、张奚若等前往吊唁。灵堂上高悬着郁达夫的挽联: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能再得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当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离婚后一直住在徐家,她也来了,她的挽联是:万里诀飞鹏,独撼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惜去招魂 .

噩耗传来,陆小曼立刻昏厥过去,醒后悲痛欲绝,说不尽的愧疚追悔,她哭倒在录堂。徐志摩虽然不是她杀的,但她觉得是因她而死的。徐志摩的死使她变得冷静理智,一改以往的生活作风。王映霞回忆:“小曼是爱志摩的,始终爱志摩。他飞升以来,小曼素服裹身,我从未见她穿过一袭红色的旗袍,而且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比较阔气的宾客,也没有再到舞厅去跳过一次舞……”她的好友赵清阁也说:“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送给他。她对我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她用正楷写的白居易的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她在给胡适的信中也这样写道:“我受此一击,脑子都有些麻木了,有时心痛起来眼前直是发黑,一生为人,到今天才知道人的心竟是真的会痛如刀绞,苍天凭空抢去了我惟一可爱的摩,想起他待我的柔情蜜意,叫我真不能一日独活。”

人总是这样,拥有时不懂得爱惜,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徐志摩死后,陆小曼默默担着来自各方面的责备甚至诟骂,一句也不替自己辩解。后虽与翁端午同居,但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她宁愿跟他保持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她出版志摩遗文,编纂志摩全集,固守着徐志摩夫人的身份,固守着她与徐志摩的爱。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与翁瑞午的这种关系,但任凭怎样劝说,她都不为之所动。直到胡适说如果她不跟翁断交他就与她断交,她才与翁端午终止了暧昧的同居关系。在多数人眼里,陆小曼是奢华虚浮、颓废浪荡的女子,北平的文人、家乡的父老都不原谅她。其实真要说起来她又有多大的错呢?她不过是蔑视假道学、看重个体生命的自由、跟传统道德观念不相容而已。而她的敢爱敢恨,率性真诚,就是今天也很少有女人能做到。她的贪享乐好虚荣,是她那样出身那样才情的女人最常见的缺点,是可以理解的。陆小曼孤孤单单地过完了后半生,虽然凄苦、孤独,但始终保持低调。1965年文革前夕,绝代佳人陆小曼在上海香消玉殒,终年61岁。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回答3:

陆小曼是徐志摩的朋友王赓的妻子,徐志摩追求陆小曼,导致王赓陆小曼二人离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回答4:

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后又拜在梁启超门下。他风流潇洒卓尔不群,在新文化运动中推波助澜,是青年人崇拜的偶象。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原籍江苏武进,1903年9月生于上海,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因她眉清目秀天生丽质,又与观音菩萨同一天生,所以家里人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为官多年,后弃政从商办银行。因为有钱,小曼不进学堂,老师全请到家里来,接受的却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她诗词、绘画、音乐无一不精,还擅长京剧昆曲。虽未出过国门,十五六岁已精通英语法语,是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

1920年,17岁的小曼奉父母之命与无锡王赓结婚。王赓比小曼大7岁,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与好友徐志摩一起在北大任教。王赓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常为授课埋头研究,分不开身或不想出门时,就请志摩陪小曼游山玩水或进歌舞场消遣。

当时的徐志摩正处于失恋中,他苦苦追求的林薇音跟梁思成结了婚,心境孤寂落漠,能伴在众人瞩目的“绝代佳人”左右,感情上无疑是一种宽慰。艾青说徐志摩“在女人面前显得特别饶舌”,相同的气质相同的爱好拉近了这对才子佳人的距离。适逢王赓受聘赴哈尔滨任警察局长,独守空闺的小曼与志摩感情迅速增温。不久,王赓受孙传芳邀请出任南京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风闻徐、陆二人的事,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团聚,倘若另有所属,决不加以阻拦。”

几经周折,徐志摩跟发妻张幼仪离了婚,陆小曼也与王赓友好分手。王赓毕竟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思想不保守,他大度地对小曼说:“合得来是夫妻,合不来就分手,我自愿退让来成全你们。” 并且祝福陆小曼:“希望你能过得幸福。”在胡适、郁达夫等一帮朋友帮助下,志摩小曼走进婚姻殿堂。双方的家长痛恨他们的作为,拒不参加婚礼。梁启超在胡适等到人的劝说下,勉强来给徐志摩当证婚人,他不看好这桩婚姻,在婚礼上说了句不客气的话:“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照传统观念,徐志摩停妻再娶是对婚姻不忠,夺王赓之爱是对朋友不义,但徐志摩岂是封建礼教束缚得了的?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

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陆小曼也说:“真爱不是罪恶,在必要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用郁达夫的话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钢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婚后,陆小曼提出移居上海,离开北平那个事非之地,徐志摩满足了她。他们在上海一个很有名的弄堂里租下一层楼,月租100多块大洋,还雇了佣人养了车。

陆小曼喜爱上海十里洋场的夜生活,结识了一批新朋友。有人请她吃饭、有人请她跳舞,有人怂恿她票戏义演,她很快成为上海滩社交界大红大紫的明星。陆小曼父母共生育九个子女,皆先后夭亡,只保住她一个,因此倍受宠爱视之如掌上明珠。她从小过惯豪华侈奢的生活,光知道花钱,享受,却不知钱来自何处。虽然他们两家都是巨富,但又不可能获得家庭资助,所以捉襟见肘的日子很快就出现了。

为应付家庭庞大的开支,徐志摩奔波于京、沪之间教书、写作、兼职,入不敷出的窘迫把他搞得疲惫不堪。性格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夫妻俩吵闹的次数逐渐增多。这段时间陆小曼跟徐志摩的朋友翁端午关系密切。翁是苏州人,会唱京戏,昆曲也很拿手,很受梅兰芳赏识。胡适称他为“自负风雅的俗子”。

他是世家子弟,做房地产生意,家中相当富有,因为懂得一手推拿绝活,陆小曼经常请他推拿以解除病痛。陆小曼患一种叫“跳病痒”的病,发病时心痛昏迷说臆语,并且有严重便秘,在翁的影响下陆小曼学还会了吸食鸦片。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北平回到上海,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陆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第二天,陆小曼让翁端午当着徐志摩的面给他按摩,然后面对面一起躺在床上抽大烟。徐志摩看不下去,翁离开后说她几句,陆小曼竟操烟灯朝徐志摩砸去,烟灯擦眼角飞过,打碎了徐志摩的眼镜。

徐志摩痛苦地悄然离家,到了南京,准备19日乘飞机往北平,后来大概是为省点路费吧,经人帮忙改乘邮政班机,结果飞机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失事。徐志摩手脚烧成焦炭,死状极惨。徐志摩的死在各界引起震动,来自南北的朋友沈从文、金岳霖、梁思成、张奚若等前往吊唁。

灵堂上高悬着郁达夫的挽联: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能再得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当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离婚后一直住在徐家,她也来了,她的挽联是:万里诀飞鹏,独撼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惜去招魂 .

噩耗传来,陆小曼立刻昏厥过去,醒后悲痛欲绝,说不尽的愧疚追悔,她哭倒在录堂。徐志摩虽然不是她杀的,但她觉得是因她而死的。徐志摩的死使她变得冷静理智,一改以往的生活作风。王映霞回忆:“小曼是爱志摩的,始终爱志摩。他飞升以来,小曼素服裹身,我从未见她穿过一袭红色的旗袍,而且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比较阔气的宾客,也没有再到舞厅去跳过一次舞……”她的好友赵清阁也说:“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送给他。她对我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

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她用正楷写的白居易的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她在给胡适的信中也这样写道:“我受此一击,脑子都有些麻木了,有时心痛起来眼前直是发黑,一生为人,到今天才知道人的心竟是真的会痛如刀绞,苍天凭空抢去了我惟一可爱的摩,想起他待我的柔情蜜意,叫我真不能一日独活。”


人总是这样,拥有时不懂得爱惜,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徐志摩死后,陆小曼默默担着来自各方面的责备甚至诟骂,一句也不替自己辩解。后虽与翁端午同居,但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她宁愿跟他保持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她出版志摩遗文,编纂志摩全集,固守着徐志摩夫人的身份,固守着她与徐志摩的爱。

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与翁瑞午的这种关系,但任凭怎样劝说,她都不为之所动。直到胡适说如果她不跟翁断交他就与她断交,她才与翁端午终止了暧昧的同居关系。在多数人眼里,陆小曼是奢华虚浮、颓废浪荡的女子,北平的文人、家乡的父老都不原谅她。其实真要说起来她又有多大的错呢?

她不过是蔑视假道学、看重个体生命的自由、跟传统道德观念不相容而已。而她的敢爱敢恨,率性真诚,就是今天也很少有女人能做到。她的贪享乐好虚荣,是她那样出身那样才情的女人最常见的缺点,是可以理解的。陆小曼孤孤单单地过完了后半生,虽然凄苦、孤独,但始终保持低调。1965年文革前夕,绝代佳人陆小曼在上海香消玉殒,终年61岁。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