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当前金融危机的问题

2024-12-15 10:27:3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从实物意义来说,这些富豪没有损失,他们手中的企业股份数量不变,也就是所占有的企业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厂房土地)数量不变,而生产资料本身又没有灭失,照样好好的存在着。
为什么说他们有损失呢?那是以虚拟资本计算的,即以股票的市值估价,股价下跌,也就有所谓的损失了。但虚拟资本的博弈不是零和的,即有人损失必定有人赚。当对未来收益预期看好时,虚拟资本的博弈是正和,反之则是负和。现在是金融危机是时期,大家对未来预期收益不看好,虚拟资本的博弈是负和,即大家都有损失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有赚的人也不少,在期货上做空的就赚了不少,关键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不是一直做空到底的,这样他们也有可能赚的钱少于他们亏掉的钱,所以总体上是亏的,但不意味着那些人一直在亏。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做空的人永远不能理直气壮的站在社会最前沿,俗话说的好:闷声发大财。

呵呵,假设你用100元买了股票,跌到40元,卖掉了,就亏了60元,但以40元买进股票的人等到股价再涨到100元的时候,他就赚了60元,正好等于你亏掉的钱;如果你不在40元时卖出,仍旧持有,再涨到100元的话,正好你不亏别人也没赚。其实买股票是买预期,现在股价下跌,是因为前几年对未来的预期太乐观了,形成了泡沫,泡沫总有破的一天。但股价跌到一定幅度,投资价值就凸显出来,就如现在40元买进曾经100元的股票,只要该股票的基本面不变,就有预期60元的收益。

回答2:

如果金融危机只是财富之间的重新分配,是称不上危机的,如果按照你说的有吃亏的就有占便宜的,那社会的财富总量没有发生变化,根本就没有什么改变。
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于它使社会财富迅速缩水,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减少,或者说人均总量减少。
在以前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时候,经济危机导致的消费需求的下降使社会供给过多,影响了本轮生产周期的收入和下一轮生产周期的预期产量和收入。
而在今天,金融危机让社会财富一夜蒸发,这是资本市场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本来一共有100元,都投入了股市,但是现在缩水了,成了20元,等于你的财富总量从100元瞬间降到20元,你要说财富去哪里?是蒸发了。在实体经济中,消费者的收入减少,进而消费就降低,进而企业的订单减少,企业收入就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的减少导致产出就减少。
当然也有占便宜的,但决不是财富之间的重新分配。
金融危机事实上将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实物财富的重新分配,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往总喜欢以货币来度量社会财富,其实不妨换个角度。

假定国家原来的实物财富有两袋米,每袋价值100元,总价200元,即社会总财富以货币表示是200元。而某甲和某乙各有100元钱,他们应该各自可以交换到一袋米,也就是说他们各自占有50%的社会实物财富。这时如果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强行增发货币,然后发给某丙200元钱让他去买米,尽管因为供求关系变化米价上涨到200元一袋,以货币表示的社会总财富为400元了,但是很显然,某甲、某乙“钱”虽然是一点没少,但是这时各自只拥有25%的社会总财富了,另外的50%的社会实物财富悄悄地归某丙所有了。
国家通过增发货币,可以“稀释”老百姓手中“钱”的含金量。
至于你说“钱”到那里去了,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财富价格是随市场变动的,这只是计量尺度变动的问题,一袋米值100元的时候它是一袋米,值200元的时候它还是一袋米。股票也是这样,所以用“蒸发”来形容这一现象还是比较贴切的。如果某人能够恰到好处的掌握实物与货币、货物与实物交换反复交换的时机,那他就有可能迅速积聚社会财富,在“再分配”中占得先机。 从实物意义来说,这些富豪没有损失,他们手中的企业股份数量不变,也就是所占有的企业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厂房土地)数量不变,而生产资料本身又没有灭失,照样好好的存在着。
为什么说他们有损失呢?那是以虚拟资本计算的,即以股票的市值估价,股价下跌,也就有所谓的损失了。但虚拟资本的博弈不是零和的,即有人损失必定有人赚。当对未来收益预期看好时,虚拟资本的博弈是正和,反之则是负和。现在是金融危机是时期,大家对未来预期收益不看好,虚拟资本的博弈是负和,即大家都有损失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有赚的人也不少,在期货上做空的就赚了不少,关键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不是一直做空到底的,这样他们也有可能赚的钱少于他们亏掉的钱,所以总体上是亏的,但不意味着那些人一直在亏。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做空的人永远不能理直气壮的站在社会最前沿,俗话说的好:闷声发大财。

回答3:

金融危机下没有谁是赢家,我们一起承受痛苦。
简单的说,财富是两种形式存在:实物财产和精神财富。实物财富就是我们拥有的房子、汽车等等;精神财富不仅仅包括我们的思想对事物的判断所带来的高贵感受,还有别人通过信心、承诺等情感对我们的肯定所带来的隐形附属品,比如股票、证券、合同价值。 而这些不被人认可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美国两房相继出现大量坏账没人认或是认不起的时候,政府才觉醒我们过高的估计了信用的价值;当雷曼破产保护通过时,人们意识到政府已经不管经济了,谁还会把资金扔进股市、房市,这两大支柱没人买账,投资商就更不敢投资,因为连锁反应很快就来,就像阴云密布,雷声轰鸣,谁还会在这时把被子抱出去晒啊。大家都不晒被子了,你还会相信今天不会下雨么?既然都没信心那就起这样算了,你说金融系统是需要不断吸收资金的,没人投,那能不崩溃么,世界经济早就一体化了,美国有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度不会有好处。当你手里的股票没人看好就会贬值了,他人手里的也是一样。最后不断恶性循环就是金融危机了,没有人会受益。

回答4:

如果金融危机只是财富之间的重新分配,是称不上危机的,如果按照你说的有吃亏的就有占便宜的,那社会的财富总量没有发生变化,根本就没有什么改变。
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于它使社会财富迅速缩水,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减少,或者说人均总量减少。
在以前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时候,经济危机导致的消费需求的下降使社会供给过多,影响了本轮生产周期的收入和下一轮生产周期的预期产量和收入。
而在今天,金融危机让社会财富一夜蒸发,这是资本市场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本来一共有100元,都投入了股市,但是现在缩水了,成了20元,等于你的财富总量从100元瞬间降到20元,你要说财富去哪里?是蒸发了。在实体经济中,消费者的收入减少,进而消费就降低,进而企业的订单减少,企业收入就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的减少导致产出就减少。
当然也有占便宜的,但决不是财富之间的重新分配。

回答5:

金融危机事实上将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实物财富的重新分配,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往总喜欢以货币来度量社会财富,其实不妨换个角度。

假定国家原来的实物财富有两袋米,每袋价值100元,总价200元,即社会总财富以货币表示是200元。而某甲和某乙各有100元钱,他们应该各自可以交换到一袋米,也就是说他们各自占有50%的社会实物财富。这时如果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强行增发货币,然后发给某丙200元钱让他去买米,尽管因为供求关系变化米价上涨到200元一袋,以货币表示的社会总财富为400元了,但是很显然,某甲、某乙“钱”虽然是一点没少,但是这时各自只拥有25%的社会总财富了,另外的50%的社会实物财富悄悄地归某丙所有了。
国家通过增发货币,可以“稀释”老百姓手中“钱”的含金量。
至于你说“钱”到那里去了,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财富价格是随市场变动的,这只是计量尺度变动的问题,一袋米值100元的时候它是一袋米,值200元的时候它还是一袋米。股票也是这样,所以用“蒸发”来形容这一现象还是比较贴切的。如果某人能够恰到好处的掌握实物与货币、货物与实物交换反复交换的时机,那他就有可能迅速积聚社会财富,在“再分配”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