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包拯,宋慈其人,真的那么神吗

2024-12-15 14:32: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历史上有宋慈这个人物。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福建建阳人。曾祖父宋安氏、祖父宋华,均于史传无名。其父宋巩,曾任广州节度推官。
宋慈青年时得以师从朱熹高足、建阳名儒吴雉,并结交了当时学宗朱熹的名流黄干、杨方、李方子等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宋慈还是朱熹的再传弟子。
年过而立之年,宋慈得以进士及第。后因战功卓著得以提升,先后担任过赣州信丰(今属江西)主簿、长汀知县、通判邵武军,调任毗陵郡守等小官,后又先后出任广东、江西、湖南提点刑狱司,并在晚年担任了广东经略安抚使。

宋慈一直都任职地方小官,没有进入中央,且宋史无传。他的生平事迹只见载于挚友刘克庄为他作的《宋经略墓志铭》,以及清人陆心源《宋史翼》中的《循吏传》。
而包拯不但任职帝国首都长官,还进入中央任职,不但宋史有传,还被各种小说戏剧演义,所以名气比宋慈大多了。

包公是众所周知的“铁面无私”的清官。他生于宋朝公元999年。他原名包拯,由于他为人刚直,不怕权势,主持正义,为民申冤,保护贫苦人民和无辜者的权利,所以受人尊称为“公”。
根据历史记载,包拯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他本身在29岁时考中了进士。
按照规定,进士也可以当官,因此他便被委任为建昌县官。 但是,包拯认为父母年事已高,他有责任尽孝照顾他们,所以把官辞了,在家服侍父母。 直到双亲去世以后,在家乡父老的劝告下,他才离家到天长县任知县。那时候,他大约40岁了。

由此可见,包拯并不是一个爱名好利的人。相反的,他牺牲名利,留在父母身边, 照顾他们。父母死后他去当官,也是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实在令人钦佩。

他把他的人生哲学,当成家训,刻在家里的墙壁上,以训诫子孙。 他叫子孙不要欺骗别人,不要盗取他人的财物,或欺负百姓。凡是犯上这种不检行为的子孙,死后都不得放归本家, 葬于祖坟之地。

包拯的正直清廉,杰出才华,终于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从此,他平步青云, 被派到各地去担任要职。他在63岁那年,死于任内,遗下一个晚年才生的5岁儿子包延(BAO1 YAN2)。

包拯的公正不阿,不怕权势,大公无私地主持正义的决心及他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他的这些特征,在许多小说故事,戏曲传说里,都有清楚的交代。 包公之所以特别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敬爱,是因为他大开衙门,让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伸冤。过去的冤案如果要上诉, 必须通过初级衙门这一关。这种做法,造成了官府的普遍贪污,使人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享有公道。 所谓“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写照。

有许多故事和戏曲,描述了包公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即使是皇亲国戚, 一旦被判有罪,他都一律给予应有的处罚。

不过,比较少人知道的是,包公在担任开封府的高官时,曾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以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为了确保只有才干的人才可以担任国家要职, 他主张朝廷官员年到70岁必须离职退休。他也进一步提议,朝廷官员和皇亲贵族的子孙,不能自动出任朝廷官员,而必须通过考试。

为了保护普通人民的利益,公正的包公也建议向民间购买物资, 应该根据市场价格采购。
包公一生为平民伸张正义,死后广受人民的崇拜。 他的铁面黑脸,戏迷一眼就认得出来,不过,这种扮相戏剧成份多过现实。
华人社会都把他当作是公正和廉明的象征,有人甚至把包公当作神明来敬拜呢!

回答2:

有,但没有像电视剧那么神,但破案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