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饮食注意什么

应该怎样安排
2025-02-06 15:52:2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饮食要营养平衡
  从饮食科学的观点来看,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2.春季饮食养肝为先
  按中医观点,春季养阳重在养肝。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在春季萌发、生长。因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注意在春季养阳。且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如春季肝火上升,会使虚弱的肺阴更虚,故肺结核病会乘虚而入。中医认为,春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如果春季养生不当,便易伤肝气。为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健康,在饮食调理上应当注意养肝为先。
  3.饮食要养阳
  阳,是指人体阳气,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即指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补阳”的原则,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亦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另一方面,由于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在饮食上养阳,还应包括温养肾阳之意。春天时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都显得不足,因此在饮食上应多吃点培补肾阳的东西。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我国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在春季人们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可多吃一点,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5.饮食要清淡
  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胃寒的人可以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点生姜蜂蜜水,以润燥镇喘;有慢性气管炎的人,应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温大热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伤身。
  6.平时要多喝水
  
  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饮香气浓郁的花茶,可有助于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郁滞疏散。而适量饮茶,还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贪冷饮。
  7.多食蔬菜
  人们经过冬季之后,大多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因此,随着春季的到来及各种新鲜蔬菜的大量上市,人们一定要多吃点新鲜蔬菜,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回答2:

1.正确早餐
春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人们明显的感觉是早晨醒得很早,但现在的人们晚上普遍睡得又很晚,所以会有睡眠不好的现象。北方人多吃面条、油条等,这种吃法不太好。长期这样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的感觉,早餐应以高蛋白食物为主(一袋奶、一个鸡蛋和粥),还要喝一点儿茶,以提神醒脑,一般南方人都有这种习惯。

2.补充维生素
权威营养专家指出: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旦感冒或腹泻,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又会进一步下降。维生素A缺乏还会降低人体的抗体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维生素A对呼吸道及胃肠道粘膜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证实。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在众多食物中,最能补充维生素A的当数胡萝卜。所以,春季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多吃胡萝卜等一些含有维生素的食品。

3.多食食用菌
春季饮食应清淡一些,多吃蔬菜和一些食用菌,如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春季是病毒出没频繁的时候,很多病毒都会趁虚而入,进入你的体内,多食食用菌能增加你的抗病毒能力。

春季食物宜清淡,忌油腻,同时应能满足进补的需要.因而,我们近段时间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宜甘甜要少酸,以养脾气。因酸味入肝,食酸过多易伤脾。
2、宜清补养肝。应着重调理肝脏,因春天易肝阳上亢,易头痛失眠、头晕目眩、血压高等。
3、宜食含蛋白质、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春天易百病发作,旧病易复发,高血压、消化道溃疡、慢性气管炎等易发作。
4、宜食可预防瘟疫的食物。因春天易发生各种传染病,如甲肝、流脑、流感等。

具体来讲,春季应多食用以下食物:
蛋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是主要的营养食品。
牛奶:含有各种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
瘦猪肉: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力。
大枣:补脾养肝、养血、提高免疫力。
洋葱:有消炎杀菌之效,可预防流感。
菜花:清热解毒,预防流感。
菊花:清肝明目、降压、消炎解毒、可泡茶用。
芹菜:平肝降压、降脂明目。
香蕉:降压除烦、解毒润肠。
马蹄:平肝降压,去肝热目赤,预防流脑。
萝卜:理气顺气,助消化,防流感。
苦瓜:滋阴降火、清肝明目。
板兰根:饮其冲剂可预防病毒性疾病。
西红柿:凉血平肝、清热解毒。
蜂蜜:增强机体抵抗力,补易肝脏,养肝、除烦、润肠降压。黑木耳:降压、降脂、软化血管。

春季食物以选则一般性调补食品为宜,如鸡肉、鸡蛋、瘦猪肉、红枣等。不仅可改善慵懒的体质,还可充沛体力。由于气温日渐升高,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过多。

回答3:

预防疾病,春季饮食调养七方法
现在正是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而且近期气温变化较大,开始了由寒到暖的转换。在这一时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易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肉汤、鸡汤、鱼汤、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又是一年春天,暖花开,阳光足,到处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然而每年春天,是个疾病易发和传染的季节。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里,偶尔有个身体疲劳、头疼脑热。各大医院的门诊部内往往人满为患,鼻炎、流感、肺炎、麻疹、精神疾病……一时之间众症齐发,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医学专家指出,春季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若不注意健康保养,很容易患上流行疾病。忙碌的人们在计划自己一年的工作之余,也要抓紧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

回答4: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

在早春时分,阴寒渐退,乍暖还寒。要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以祛阴散寒。此外还应多吃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机能代谢日趋活跃的需要。
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可食用大枣、蜂蜜、山药之类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另外,还应多吃些菠菜、芹菜、莴笋、胡萝卜、花菜、柿子椒、油菜和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暮春,气温日渐升高,此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在适当进食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以防体内积热。更不易进食羊肉、狗肉及花椒、辣椒等辛热之品,否则会邪热化火,诱发疮疥、痈肿等疾病
参考资料:http://xwall.blogchina.com/832759.html

回答5:

您好!

春季饮食要注意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