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我解答,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诗句什么意思呢急求

2024-12-23 13:03: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句诗出自于王维的《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资料摘自古诗文网)

回答2:

年纪大了只喜欢平静了!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了!

回答3:

晚年  关心

师父告诉你们,在心理学上讲,一个人过去所做的事情,他直接的感受在经过一年之后,只有他当时心中感受的20%,也就是说,你当时对某一件事情特别兴 奋,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时候开心得不得了,师父告诉你,一年之后,你只有20%的兴 奋感存在,根本没有这种兴 奋的意识在里面。就像周阿姨现在82岁了,她从10岁开始经历了多少开心的事情,经历了多少不开心的事情,现在开心的事情在她的脑子里只残存了20%。

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不开心的事情在心中存在的比例是50%,所以,人到了晚年不开心的事情都不会忘记,开心的事情全部忘记了,你们现在没死就这样了,听得懂吗?所以,要懂得一个道理,少做不开心的事情,多做开心的事情,多一点20%,少一点50%,那你的晚年就会变得非常的幸福。

今天跟大家讲,我们一般的众生,没有长时间的修定,心就是定不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把心能够定得下来,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心都不安的,时间一长,这个人就不是经常在定中。举个例子,你的家就是定的基础,那么经常在家里的人,这个人就是有基础,坐得住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长期地把心定得下来,也就是说这个人坐不住、站不稳,那么这个人就是不能常在定中,就像说这个人不常在家中一样。

人家说,不经常在家中的孩子,这个孩子是野孩子,心中定不下来的人,这个人的心就野掉了,就修不好心,所以,一定要有定。如果非无定,那就一定无慧,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定不下来,这个人是不会有智慧的。非有慧无定,是什么意思呢?你这个人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你的心一定是定不下来。要有定有慧,一个人要把心定得下来,他的智慧才会增长,才会方证涅槃。方证涅槃是什么?就是才能证实你这个人是能够控 制住你自己的,实际上涅槃寂静,涅槃就是让你能够皈依一个沉寂,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自己把握好自己,让自己的心籁下来、安静沉下来。

要把自己的定养成一个习惯,叫习行寂静。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喜欢发脾气、吵架,因为他形成了习惯,动不动就要吵架。而有些人为什么碰到事情很冷静、不讲话,因为这种人有一个能力,什么能力啊?就是他自己就能够寂定,他已经养成习惯了,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够定得下来。已经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叫适至于观,就是说这种人适合自己能够看到自己,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一个不发脾气的人就能够看到自己,就是他懂得观看周围的一切事物,懂得观看自己、管住自我,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在做些什么,能控 制自己,便得解脱,这个人就容易解脱。

我们学佛的人,要有真 实妙观。真 实妙观是什么?就是说,你看到的真 实的东西,你也不能把它当成真 实,你要巧妙地来看这些问题,因为它还会有变化。你看这个人刚刚不是在跳吗,在发脾气吗?过一会儿他像没事一样的,你看这个人刚刚开开心心跟你像好朋友一样,突然之间他发脾气了,那你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 实的?这就叫真 实妙观。要看到他的未来,看他现在所受的境界,现在他正在发脾气,过一会儿就好了,那么你就会想到,他不会再发脾气了,要真 实妙观。刚刚这个人很好,我跟他交朋友,什么话都讲,这时千万要当心,因为他可能会突然之间翻 脸不认人,把你刚才跟他好、吃饭后的交情什么都给推 翻了,所以,看问题要妙观,就是能够巧妙地来看。

学佛人要有随顺观,就是看问题要随着缘、顺着这个路去看。“哦,你今天不行,是吧?”“没空。”“哦,你今天跟我约好了,我等了你半天了。”他打个电 话说,他不来了,“没关系的,我们下次再说。”这就是随顺观,你虽然随着他、顺着他了,但是你看到了他的本质,这个人说话不算数,你下次就别理他了。如果你当时就跟他吵起来,是不行的,是没有用的。

你当时再怎么跟他吵,他还是不来了,你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所以,还不如不吵架呢,下次不跟他约就是了,对不对啊?还有叫随缘观,看问题随着缘分,今天成功了,我们就随着成功的方向去看它,今天不能成功了,我们随着它不能成功的方向去看它。今天这个人跟我感情很好,我就跟他很好,今天这个人跟我感情不好,我也随着缘分,我不把他看成本来是好朋友,因为他现在跟我不好了,我只能随着这个恶缘到来,我就随着缘分去走,用随缘观,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你想着:啊,他过去对我可好了,过去我对他多好啊,为什么他现在这样对我,这就不叫随缘观。善 缘来了,你要顺着善 缘去观,如果恶缘来了,你要随着恶缘去观。

要懂得,修行要依意识而修。修行的人,要随着意识去修。意识是什么?就是你脑子里正在想什么。今天老妈妈说,我修行是想延寿,就随着自己的意识去修,我多念经,我多放生,我会延寿的,然后你就慢慢地修,实际上呢,是随着你的意识在修。今天你们很多人为什么来修行,不就是为了求点事情吗?你们哪个人没有事情啊?家里有家里的事情,孩子有孩子的事情,夫 妻有夫 妻的事情,对不对啊?

你就是想弘 法的话,你也有一些目的的,比如,我至少以后不想再投人了,我想 做菩萨,那也叫意识啊。但是意识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对不对?随着意识而修,随意识较容易入定,当你入定之后,观智即熟。入定是什么?就是不发脾气了,想开了,想明白了,稳定了。当你入定之后,要观看自己的智慧,实际上,当你能够入定的时候,你的智慧就比较成熟了。

要明白,入定后,观智即熟,就是智慧慢慢会成熟,那么你才能到达三摩地,三藐三菩提。人称心中有三摩地,三摩地是什么?三摩地就是智慧成熟的境地,就是智慧的结晶。就是说,一个人的智慧到了顶峰的时候,它会成为一种结晶,这个时候,观一切法空,就是看人间所有的一切,就是法界全部都是空的,人跟人的感情是空的,对不对啊?你们过去感情不是都很好吗?有些人的爸爸妈妈走了,有些老公跟老婆的感情破裂分手了,那感情呢?

到哪里去了?没有了,所以叫观一切法空,你看到的一切东西全部是空的。过去你们没有吃素之前,觉得吃荤的还津津有味呢,现在叫你们去吃,没有人愿意吃了,所以,一切都是空的。骂完人结束了,讲完人家结束了,人跟人争斗结束了,我曾经去某个地方旅游过,当时的感觉现在结束了,找不到了,你们去玩的时候多开心啊,现在还有这种感觉吗?想从记忆中拉回来也拉不回多少。

师父告诉你们,在心理学上讲,一个人过去所做的事情,他直接的感受在经过一年之后,只有他当时心中感受的20%,也就是说,你当时对某一件事情特别兴 奋,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时候开心得不得了,师父告诉你,一年之后,你只有20%的兴 奋感存在,根本没有这种兴 奋的意识在里面。就像周阿姨现在82岁了,她从10岁开始经历了多少开心的事情,经历了多少不开心的事情,现在开心的事情在她的脑子里只残存了20%。

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不开心的事情在心中存在的比例是50%,所以,人到了晚年不开心的事情都不会忘记,开心的事情全部忘记了,你们现在没死就这样了,听得懂吗?所以,要懂得一个道理,少做不开心的事情,多做开心的事情,多一点20%,少一点50%,那你的晚年就会变得非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