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秦始皇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今人认为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最主要依据是《史记》的记载。但《史记》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史记》里面说,秦始皇一即位就开始修自己的陵墓,从陕西省文管会1960年代初到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后所写的调查报告来看,不符合实际情况。当时调查人员看到的遗址共分三种,一种是既有地基,又有砖瓦和木结构建筑被烧毁后留下的木炭的;一种是只有地基和砖瓦,但看不到木炭的,但是这两类遗址的数量都非常少。另一种留存较大量的是位于现在秦始皇陵北面的大量夯土地基,其上什么都没有,从中可见作为宫殿建筑群主要部分的这一地块当时根本就还没有进行施工建设,内城、外城及封土等,都是死后的工程。再加上骊山上洪水严重,几乎每隔三年就会下一场暴雨,大开挖的地宫也不可能不顾积水而在秦始皇生前几十年就预修。这样,根据秦汉时期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秦始皇地宫的结构形式,根本不可能超越汉武帝茂陵的做法,《史记》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写不真实。但实际情况是: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进现场,而在此之前的半个多月,兵马俑就被定性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于邢台,要回咸阳一条捷径是向南过黄河向洛阳,再到西安;另一条路线如秦俑馆里所记载的:向西经井陉,过娘子关到太原,再向北到包头转至西安。但我上个月又去实地考证了一次,发现无论走哪条道,道路关口的宽度都不及当时皇帝灵车规格的车轮轨距。如果靠人抬万斤重的灵柩走这么长的路,既不可能按时到达,夏天尸体腐烂的程度也不可能保证赵高、李斯为“篡党夺权”所要求的“秘不发丧”。这样看来,秦始皇的尸骨其实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骊山,也只能做个衣冠冢。四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司马迁写秦始皇建阿房宫的事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上林苑,写秦始皇建皇陵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茂陵,未必真有其事。 即使骊山脚下真是秦始皇陵,我也不认同兵马俑属于秦始皇陵:其一,器物、地砖有相同之处,不能证明这点。因为皆为秦时之物,制造时间又相近,有一些共同点很正常。更何况两地出土的陶俑,无论大小、形象,都很不相同。其二,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东1000多米远的兵马俑,怎么可能被包囊在史书记录秦始皇陵外扩“三百丈”的界址之中?而且它也不在整个皇陵的中轴线上。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秦始皇陵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它可作为该范围内兵马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据。但有关部门按照《文物保护条例》精神而划定的一个建设用地控制区,怎么能够被任意曲解为当年秦始皇陵的实际面积?由此,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发现的铜车马、1997年5月发现的石甲、石盔等,也怎能在既找不到历史记载,又没有相应考古论证的情况下,只凭它们是在这一带被发现的,就将其与秦始皇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谁都知道:西安地区的墓葬密度,居全国之首。在许多的建筑工地上,经常能挖到几十座、甚至上百座的古代墓葬;那种“冢连冢、墓压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墓葬,可说是比比皆是。谁能排除在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不存在这种最常见的墓葬“叠压”或者“打破”的现象?《临潼县志》明确记载:“临潼,本汉唐近畿地,贵族大家,多葬于此,荒丘断垒,所在皆是。”这里背山面水的每寸土地,人人都会对它垂涎欲滴。谁又能一口咬定,铜车马坑一定不是被秦始皇陵圈占进去的? 经过深入研究考证,我认为,兵马俑应当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秦宣太后姓芈(mi),本是楚国的显赫王族,后嫁于秦惠文王。她在秦国统治了四十一年之久,当政时间长,势力强,影响大,完全有条件、有资格修建豪奢大墓及其陪葬坑。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等史料中,也都有秦宣太后陵就在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的记载。 同时,人们在秦俑坑里发现了最直接的证据。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此外,在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当年发掘的阿房宫“北司”遗址中的“芈”字相似。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