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属于案例研究的一种。一个教育(教学)案例就是对包含有某些疑难问题或某些决策的教育(教学)实际情景的描述。一堂课当然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所以课例研究就是案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实际发生的一堂课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教学活动的研究。 进行课例研究是个群体行为,研究人员至少两人。因为自己上课自己评,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很多问题根本发现不了,反思也较为肤浅。所以,进行课例研究首先应建立研究小组,这是有效研究的必备条件。 二、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 课例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基本的过程: (1)制定课例研究计划 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纲领性材料,它不但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而且是进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作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研究人员传递着主讲教师的课堂构想和教学过程;作为观察工具,它为研究人员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作为研究工具,它为研究人员指明了研究方向,制订了研究步骤,提供了研究材料。课例计划的制定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选取研究对象,找到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 (2)上课、听课 研究者带着问题认真备课,精心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其余的研究人员参加听课,形成过程性材料。 这和一般的上课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大的区别是带着问题,带着研究意识进行的。 (3)说课、评课 上课者向其他研究人员说明该课的重难点、希望解决的问题、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等。参与听课的研究人员根据执教者上课和说课的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对教学的相关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执教者进行询问和质疑,还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4)反思教学过程,修改教学设计 执教者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写出教学反思。并根据研究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课上好,因此反思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采取“同课多轮”的研究方式,即在修改教学设计之后,让另一名教师(或原执教者)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研究人员进行观课活动,然后再进行评课。比如宁波市蔚斗小学,就采用过“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模式。第一轮课不受任何干扰,由教师独立式设计教学案例,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充分体现出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第二轮课前,教研组成员积极介入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第三轮课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两轮课的改善,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这样一人同课多轮进行课例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三、如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的结构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背景介绍 课例研究首先要向读者交代课例的相关情况,对课例的背景、研究意图、思路等进行说明。比如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精心准备的研究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这个课例研究想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 2、课例叙述 即真实地记录与阐释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从而将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上的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等。不过,课例研究报告不是课堂实录,不必事无巨细和盘托出,而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对原始课堂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3、反思与评析 这是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内容涉及课后的反思及研究、与他人的商榷和争鸣、课例的意义与价值、新的改进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等。对于课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和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必须发表看法或进行分析。 当然,这只是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形式,根据研究的对象、过程和方法的不同,还可以适当调整。只要你有实践的基础,不断积累经验,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就一定会写出好的课例研究报告。 来源: 作者:关占国
(
1) 第一阶段: 琢磨典型的课例
如果从来没有写过课例,
在前期准备阶段可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
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可重点领会如下几个方面:
课例作者如何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如何突出研究的主题和产生的主要问题? 如何处理课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炼的主题如何与选择的课堂教学情境或内容相关联的?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体会课例的几个要素。
( 2) 第二阶段: 回溯教学实例的产生过程
可以回想自己头脑中认为精彩的教学实例是如何产生的,
包括如下方面: 当时有哪些人参与教学研究过程, 哪些人在哪个阶段的观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教学实例产生前后上过几轮课?教研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在不同阶段授课教师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是怎样的? 不同阶段的每个参与者的观点是如何发生改变或逐步深入的? 这些问题的回溯性思考是为了引发当时的经历和感受, 目的是抓住精彩教学实例产生的前因后果和重要细节。
( 3) 第三阶段: 撰写课例初稿
如果对于该教学实例的整个前后过程非常清晰,
而且当时研究的主题和问题也很清楚, 包括它的背景、价值、意义都很清楚, 那么可以立即从课例的几个要素着手开始写作。很多情况下, 教师面临的问题是,
觉得教学实例很精彩, 但对研究过程和主要观点、主题及主要问题感觉一团乱麻, 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首先回想整个教学实例研究过程中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具有冲突性的事件片段,
而这往往是课例中最重要的关键事件。然后对这个关键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进行回想。思考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这个关键事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如何处理的、后来得到什么结论?
等。这个办法其实是从最重要的事件入手, 追因索果, 是个比较有效的技巧,
教师容易着手写作。
( 4) 第四阶段: 斟酌和修改课例
写好初稿后, 首先可以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 看看是否具备课例的基本条件, 缺什么补什么,累赘的可以删去。自己感觉基本满意后, 可以请没有参与过这个课例研究的人阅读, 听听他们看后是否读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写作课例的人头脑中有很多潜在的细节, 很多时候(
下转第82 页)
自以为都交代清楚了、明白无误, 可是没有参与过的人一无所知, 就不一定理解。所以听取“局外人”的意见, 进行反思、斟酌,
甚至重写, 也是一个有效的技巧。
( 5) 第五阶段: 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在课例基本完成后, 考虑一下所写课例的类型,也就是整体考虑课例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阶段可以重新考虑修改标题、用比较贴切的主题词汇突出该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