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李某一直以贩牛为业,几个贵州人到其家中推销牛,李某见其的牛价比市场要便宜,有利可图便分多次向贵州人购买了十多头牛,有几次还是深更半夜到比较僻远地方交易的;经查贵州人的牛系盗窃所来。
分岐对李某购牛时是否明知牛是盗窃而来有二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慧山见认为,李某不构成犯罪,李某收购贵州人牛时,不知道他们是偷来的,并且是等价购买系民事关系,因此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李某以低于市场价格向贵州人购买牛,且多次深更半夜去偏僻的地方购买数量较大的牛,可以推定其明知贵州人的牛是盗窃来的,还予以收购,因此李某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
显然,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犯罪中,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前提条件。
笔者认为,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中“明知”的认定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行为的时间。即行为人初次见到、接触赃物的时间,如果是在深更半夜,或明知当地刚发生了重大盗窃、抢劫等犯罪案件,尽管行为人矢慧腊口否认不知是赃物,也可以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对物品的赃物性质是明知的。第二、行为的地点。如查明收购、转移、销售赃物的地前碧滑点是在隐秘的地点、偏远地点、作案现场附近等,就可以认定为明知是赃物。第三、物品的价格。一般来说,为使赃物尽快脱手,变成可流通的货币形式,盗窃人转手赃物的价格往往相对低于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如果行为人收受物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就可作为判断行为人明知赃物的一个因素。第四、物品的特征。盗窃人为避人耳目,往往将犯罪所得之物品拆整为零,或者物品被改头换面,或者将新物当旧物甚至废品处理,因而,销售的物品具有上述特征的,往往可以作为认定行为人明知是赃物的一个因素。认定“明知”,不能仅凭被告人口供,而应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论证,只要证明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收购的,就可以认定。就本案来分析,在销售和购买赃物的过程中,存在如下几点:第一、被告人李某有几次是深更半夜去偏僻的地方收购牛;第二、被告人一直都会做牛生意,对牛的市场行情很清楚,但每次其收购被告人的牛时,明显比市场价格要低。因此,被告人李某是在明知是犯罪所得的情况,还予以收购,故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