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华县华新中学 胡秋容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人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的画面,透过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内涵和他所体验、创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但是,遗憾的是有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诗词时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把一首明明很有情境的好诗,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之无味,记之艰难。学生不能很好地赏析和品味诗词的精华。根据这几年来的考点来看,有关古诗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就提出几种形式与同行探讨:
一、 诗眼炼字型
诗歌语言凝炼,言简意赅。
在赏析时要指导学会结合诗歌主旨、意境等,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赏析时抓住此句诗中的“照”、“流”两字,语言准确、凝炼,生动形象,真正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好像就看到了一轮美好的明月从松间照下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流过的画面。又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了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高的特点。
二、名句赏析型
名句在写景、抒情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赏析时可以全面进行,也可以侧重某一方面;要紧扣景物的特点,探究名句中寄寓的情感或哲理。如赏析《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句诗就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又如《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在山间水畔的景色中寓含着哲理。与上句就有着异工同曲之妙。
三、体味意境型
借助想象,体味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入情入境。赏析步骤:景物特征+情境再现+诗人情感。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物特征:孤烟直、落日圆。透过这句诗,可以想象茫茫大漠中,一缕孤烟袅袅升起,绵延的黄河上接天穹,下流远方,通红的落日如同一面大镜子洒下最后的一抹余辉,从而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孤寂。又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描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四、理解情感型
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抒情。把握诗歌的感情应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作诗时的处境、思想状况等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情趣与理趣。如在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如果学生不了解苏轼写词时的处境是遭受贬官后到密州任其太守,怎能理解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中的“归去”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又恐”两句一转,月宫虽然是“琼楼玉宇”,可位置既高,气候必冷,去了又恐怕受不了。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这句话实际上也暗指苏轼内心还想着朝廷,想回去为朝廷效力,又怕党争之间的争斗激烈,难以容身的矛盾心情。如果不了解词人的处境,也就更难体会作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所表现的超脱与达观的个性。
其实,从诗人置身于破题山时起,就开始了涤除尘世杂念之旅,至此时,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快可谓水到渠成。也就在此时,寺院的钟磬声仿佛成为世间唯一的声响,诗人的全身心都沉浸在洪亮悠远的佛音中。可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背景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平时去注意积累,对于一些有名的诗人及流派要积极关注。如亲历安史之乱、集老病于一身、忧国忧民的杜甫;颐情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生活的王维;政治上遭受排挤打击后不屈不挠却又孤寂的柳宗元等等。如此一些有名诗人的身世,学生不能不知也不应不知。
五、表达技艺型
对诗歌从艺术手法,艺术技艺等方面进行鉴赏,可抓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赏析。从抒情方式上赏析:很多诗歌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写心灵世界,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景美情美,景哀情哀。如《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描绘的是一幅花草相间、春意盎然的画图,从而表达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又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长安城战乱后到处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的描写,充分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如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它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来体现出山间的静,从而表达诗人悠闲的心情。从修辞手法上赏析: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的几种类型来赏析诗歌,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无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