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寸丁谷树皮是武大郎的诨号。
对于这个词似乎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认为丁谷是阿拉伯语中洞窟的意思,而形似三寸洞窟中一棵树的皮,布满褶皱、生长受限,其矮小丑陋便可想而知了。
另一种是认为“谷”音同“榖”,《本草图经》:云榖树皮者,甚言其皮色斑麻粗恶也。而三寸丁也可为一种棺材钉,相比于庶人也有的四寸,字里行间透露着满满的贬义色彩。
2、
提到这,倒也想到了那么两个人。
沿着老家旁的护城河一直走,花花草草中略显突兀地冒出一个小平房,平房不大,屋里的光线也不很明亮,印象中只有那么一两个小窗格透着光进来,把灰尘照出一种繁复的晃动感。
平房的主人被大家习惯性地称作小木匠,可我却似乎从未见过他做木活,只是知道这间平方是他经营的一间棋牌室,里面总是充斥着老年人百无聊赖的麻将碰撞声。相比于都市青年的奔波忙碌,时间的挥霍在这里却全然不会让人感到羞赧,它没有沙漏中细沙流动的那种规律感,仿佛是白茅在缩酒,有一种清醒的混沌感。
想起普陀山上的一间小寺庙,寺庙的右侧,有一个小隔间,拨开垂挂下来的帘子,里面是一个穿着僧服的人。见到有人进来,他也不很着急,缓缓地抬起头,再扶一扶眼镜架子,看着你,却又似乎只是看着他那小小的镜片。
很多人都抨击如今的寺庙是赤裸裸的交易场,无休止的祈求,欲望在收敛的表面底下汹涌澎湃,寺庙的繁荣假象背后是香火造成的烟雾污染。看久了,审美疲劳,甚至是味觉疲劳。
而那位僧人,给我的感觉,却始终是一种狭小空间的纵深与穿透感。一眼看透了无数走进这寺庙的人心中的欲望。却不一语道破,配合着你完成这一次次世俗化的祈祷。大概这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吧。
很奇怪,不知为何,会将这两个人,这两个场景联系在一起。一个充斥着市井气息的荫翳与荒颓,一个是烟火缭绕的世俗化“神圣”与装模做样的虔诚,记忆中的这两个人也并无多么的矮小丑陋,可能联系二者的,是他们身处的那个狭小的空间吧,丁谷般的生长环境,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却透露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3、
三寸丁谷树皮,似乎渐渐被我理解成了在树洞般的狭小空间发展,于是受到限制、受到扭曲,这似乎和最近流行已久的“内卷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代称成年男子为“丁”,“三寸丁”言其“短矮”;“谷(gǔ)”的繁体字是“谷(gǔ)”,“谷(gǔ)”字左下角是“禾”, “榖(gǔ)”字左下角是“木”, “榖(gǔ)”误为“谷(gǔ)”,又误为“谷(gǔ)”。榖(gǔ)树皮黑而粗糙(cāo),故以“榖(gǔ)树皮”言其“面目丑陋”。
这句话应该这样读,三寸丁谷,树皮。
丁谷是阿拉伯语,洞窟的意思,
三寸洞窟中一棵树的皮,形容人的矮小。
在古代三寸丁,是最长的钉子,是盖棺时用地钉子,是钉子中得巨人。谷树,谷子不能长成树,长成树的谷子那也是形容大的啊!
“三寸丁”指身矮的男人。“谷树皮”的“谷(繁体字“谷”)实际上是“榖”之误(注意,两个字是有分别的!第一个字的“禾”上方多一横。)。“糓”是一种树的名字,树皮除了造一种叫桑皮纸外就没别的用处,“榖树皮”意思是没用。
三寸丁榖树皮意指身矮没用的男人。
丁谷:这是个外来语的音译,指的是在山上或岩石上掏的洞,相当与窑洞,在印度多用于建设寺庙,叫做丁谷寺,也就是很小的空间的意思。三寸的小洞那就是更小了,长在这里面的洞是没办法长大的,本来不能长大的树,树皮就更小了,给武大郎取这样的名字,颇有些恶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