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p 分辨率 720*480
576p 分辨率 720*576
480i 分辨率 720*480
576i 分辨率 720*576
i和p的区别 是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的区别
720*480 是ntsc制式的分辨率 720*576是pal制式的分辨率
P是逐行扫描,I是格行扫描
每一帧图像均是由电子束顺序地一行接着一行连续扫描而成,这种扫描方式称为逐行扫描。要得到稳定的逐行扫描图像,每帧图像必须扫描整数行。举例来说,一帧图像是连续扫描625行组成的,每秒钟共扫描50帧图像,即帧扫描频率为50帧/秒,或写成50Hz(赫芝),行扫描频率为31.25kHz。
逐行扫描方法使信号的频谱及传送该信号的信道带宽均达到很高的要求。电视专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一幅625行图像分成两场来扫,第一场称奇数场,只扫描625行的奇数行(依次扫描1、3、5、…行),而第二场(偶数场)只扫描625行的偶数行(依次扫描2、4、6、…行),通过两场扫描完成原来一帧图像扫描的行数,这就是隔行扫描。对于每帧图像为625行的隔行扫描,每帧图像分两场扫,每一场只扫描了312.5行,而每秒钟只要扫描25帧图像就可以了,故每秒钟共扫描50场(奇数场与偶数场各25场),即隔行扫描时帧频为25Hz、场频为50Hz,而行扫描频率为15.625kHz。
隔行扫描的行扫描频率为逐行扫描时的一半,因而电视信号的频谱及传送该信号的信道带宽亦为逐行扫描的一半。这样采用了隔行扫描后,在图像质量下降不多的情况下,信道利用率提高了一倍。由于信道带宽的减小,使系统及设备的复杂性与成本也相应减少,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早期的电视制式均采用隔行扫描的原因。
但隔行扫描也会带来许多缺点,如会产生行间闪烁效应、出现并行现象及出现垂直边沿锯齿化现象等不良效应。自从数字电视发展后,为了得到高品质的图像质量,逐行扫描也已成为数字电视扫描的优选方案
在1990年代早期,有两种高容量光盘标准正在研究阶段;一个是多媒体光盘(MMCD),支持者是飞利浦(Philips)和索尼(Sony)。另一个是超高密度光盘(Super High Density Disc),支持者分别是东芝(Toshiba)、时代华纳(Time-Warner)、松下电器(Panasonic)、日立(Hitachi)、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先锋电器(Pioneer)、汤姆逊(Thomson)和JVC。IBM则出面希望合并两个标准,以免1980年代,VHS和BETAMAX的标准之战又再出现。后来由于计算机界业者(包括Microsoft、Intel等厂商)坚持他们只会支持一种统一的规格,两大阵营于是将标准合并成为DVD,并于1995年推出。
DVD原是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的首字母缩略字,但因初推出时大多厂商只针对图像方面的宣传及推出产品,而且当时的计算机产业对高容量的储存媒体没有太大需求,所以有很多人误以为DVD的全名正是 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但现在都只以DVD作为其称呼。
480P是分辨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