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延年:东汉诗人。生平无可考。所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
辛柔:汉光禄大夫、右扶风都尉、冯翊太守。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初随兄事袁绍。官渡战后事袁谭。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不久逝世,谥肃侯。
辛评:字仲治,是辛毗之兄。原是韩馥部下,韩馥逃亡后转而辅佐袁绍,任参谋,袁绍死后追随袁谭。出使曹操时,曹操劝其留下,他坚辞不从。但袁谭因其弟辛毗已降曹而疑忌他,郁郁而终。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辛公义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彦之:隋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隋朝礼部尚书、经学家、文章令。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
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武贤:武贤,狄道人。元康中为酒泉太守。神爵初拜破羌将军,羌军还归酒泉,后复为破羌将军。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辛开:清朝画家
辛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延年:东汉诗人。生平无可考。所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
辛柔:汉光禄大夫、右扶风都尉、冯翊太守。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初随兄事袁绍。官渡战后事袁谭。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不久逝世,谥肃侯。
辛评:字仲治,是辛毗之兄。原是韩馥部下,韩馥逃亡后转而辅佐袁绍,任参谋,袁绍死后追随袁谭。出使曹操时,曹操劝其留下,他坚辞不从。但袁谭因其弟辛毗已降曹而疑忌他,郁郁而终。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辛公义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彦之:隋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隋朝礼部尚书、经学家、文章令。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
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武贤:武贤,狄道人。元康中为酒泉太守。神爵初拜破羌将军,羌军还归酒泉,后复为破羌将军。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辛开:清朝画家
辛汉文:电影化妆师。上海市人。1928年参加南国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与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7年参加演出话剧《保卫芦沟桥》。同年领导抗日救亡演剧十队。1941年后任中华剧艺社化妆师兼舞台监督。1946年后任昆化影业公司、东北电影制片厂化妆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主持第一期电影化妆人同训练班。曾担任《夜半歌声》、《三毛流浪记》等影片的化妆。
辛一心:造船专家。江苏无锡人。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轮船公司总工程师,上海海运局船舶建造处处长,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处处长、技术处处长、总工程师,上海造般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主持设计了民主十号沿海客货轮、100立方米吸扬式挖泥船;、250马力渔轮、4500吨沿海油轮、川江客货轮等。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著有《船体强度》、《船舶力学》、《船舶结构力学》等。
辛哲生:当代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四川代表
三国时候有一个辛毗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本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其先人东迁。当初,辛毗跟随其兄事袁绍。曹操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战后,辛毗事袁绍的儿子袁谭。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司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不久,逝世,谥肃侯。
辛毗也是三国时期一个有胆有识的治世之才;他能够洞察时势,深谋远虑。加之他性情耿直坦率,刚正不阿。所以,不论是他仕魏王曹操,还是仕文帝、明帝时,都有过很好的谏言。未投曹操之前,辛毗在袁谭麾下。袁谭袁尚兄弟相残时,袁谭派辛毗到曹营中求和。曹操开始很高兴,后来变了主意。他想让袁兄氏弟相斗,自己先取荆州。辛毗从天下全局的角度分析,认为夺取河北最重要“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有了河北就有了 牢固的基础。再说取河北易而取荆州难,取河北则袁氏兄弟不相救,“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而“荆州丰乐,国未有衅”,百姓不乏衣食,国内没有矛盾,既得天时又得人和。所以只能先取河北邺城。曹操对辛毗的分析极为赞同,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破邺城后即委以重任。辛毗非常重视民情,关心农业生产,体恤百姓。他认为国家实力的强弱,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和农业生产状况,只要百姓生活有保障,国家就富足,军队就强盛。文帝在位之初,曾欲兴兵伐吴。辛毗认为不妥,他劝谏文帝“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敬政,则充国之屯田……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显然,他的治国方针是正确的。青龙二年,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司马懿应众人数次请战要求辛毗,与诸葛亮对决,辛毗不听,可见这时掌握兵权的是辛毗不是司马懿,三国志里也有说:”明帝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违犯.”
魏略里也说: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意,而每屈于毗.
辛毗为人刚正,常常犯颜直谏。曹丕曾准备把冀州百姓迁移到河南十万户,辛毗及群臣的谏言他都不采纳。辛毗“随而引其裾”,继续陈述自己的意见,其忠心辅国之志可嘉。
按时间说,商代的国君都姓辛。屈原在《离骚》中有“恐高辛之先我”和“后辛之菹醢兮”等句子,这里的“高辛”和“后辛”就分别是商代的祖先帝喾和末代帝王殷纣王的号。
后面还有三国时的辛毗和南宋的辛弃疾。
辛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