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成因和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危机 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 2001
2.胡祖六(Fred Hu),“刺激经济增长与结构改革并行不悖”,亚洲华尔街日报,1998年8月5日
3.胡祖六(Fred Hu),“中国——亚洲的避风港”,《布隆帕格金融杂志》,1998年9月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于雷曼事件所引起的冲击波,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表示,受冲击的主要是相关的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离中国绝大部分的民私营经济相对远一些,所以受影响不大。从长远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玖龙纸业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包装用纸生产集团。19日,美国中南(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玖龙纸业副董事长张成飞表示,尽管关注到了雷曼事件以及对应的金融危机,但作为实体经济、制造企业,生产的是消费类产品,相信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的确,作为以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制造业大国,比起与金融业为主的国家,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要小很多。但有专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将带来全球的经济衰退,进而引起消费衰退,对中国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会产生很大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教授19日表示,中国许多企业主要依靠出口,如果此次危机带来全球经济放缓,美国甚至全球的消费都会减退,中国的出口就会受到很大损失。这对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打击很大。
经济学家易宪容表示,雷曼兄弟的破产对中国经济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但由于次贷危机涉及面比较广,美国经济今年可能出现萧条,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外贸形势。
以往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当美国经济增幅放缓1%,会导致中国出口下降超过5%。眼下,美国经济正面临危机,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中,失业率上升到五年来的最高点,达到6.1%;通胀在7月创出了17年的最高点,达到5.6%。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美国经济进一步衰退,将导致中国出口更加困难。”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此次雷曼破产以及其背后的美国金融危机,触动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变。央行基于以上背景,最近迅速转变了此前的从紧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政策,以避免中国经济走向衰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邹亚生表示,尽管此次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没有太大影响,但次贷危机带来了很多不利,尤其是对于江浙广东一代的出口导向性企业。但高层的决策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弥补这些不利影响。
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认为,央行的政策意图首先是为了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所以,在全球金融出现问题的背景下,央行下调两率、改变从紧货币政策的意图非常明显:未雨绸缪,增强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1、直接影响。主要行业是银行等金融业。例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保险等机构,购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由于美国银行倒闭,损失巨大......
2、进出口影响。由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使我国的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倒闭。为此国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3、从思想上,应该认真反思“超前消费”的做法。现在美国的国民已经有所认识了。我们更应该正确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