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妈妈带我到“人民会堂”观看素质教育片《父亲——爸爸的爱》,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这是一个父女相依为命的真实故事。
母亲为生女儿失血过多,突发心脏病,孩子得救,但她再也没有醒来。屋漏偏逢连阴雨,小女儿又得了败血病,为了给女儿治病,父亲抽自己的血给女儿输,为了给女儿买血,父亲历尽千辛万苦,受尽万般磨难,最后昏倒在讲台上,摔成瘫痪……
这部电影太感动人了,在场的人都不停地流泪。看了这场电影我受到了很大教育。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现在无法报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社会对我们的关爱。等我长大后,要孝敬父母,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母爱的伟大。谁能想到,血浓于水的父爱,同样能感天地,泣鬼神。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上午和老婆观看了南部教育局大力推介的暑期电影——《爸爸的爱》所致。该片讲的就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感人父爱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泪水与无奈,充满苦涩与艰辛的故事。故事围绕父亲高帆和女儿高盼盼展开。高帆是一位大学老师,他的妻子在产下盼盼后撒手人寰。从此,高帆既为父,又为母,艰难地承担起抚养可怜幼婴的重担。然而,不幸接踵而至。盼盼一岁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但高帆没有放弃为女儿治病。为了支付高额的输血费,他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想尽了一切办法。七年后,在病房中长大的盼盼病情到了晚期,必须靠输父亲的血维持生命。高帆于是不顾一切地每月为女儿输送大量的血液,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终于,他倒在了讲坛上。厄运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高帆因摔倒时腰椎骨折而残废了,必须一辈子坐在轮椅上。此时,盼盼病情再一次告急,等待这苦命父女两的,是那孤注一掷的手术和几十万元巨额医疗费…… 从电影院出来,有人问:“你哭了没有?”我点点头:“这样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故事,没有理由不感动。”是啊,环顾左右的人流,尤其是为人父母者,谁不是双眼红肿?谁能不为这圣洁的父爱反复流几行清泪?印象中,只有十多年前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让看电影的观众哭成一片。如今,青年导演龙赞许以细腻的电影手法生动地描述了父爱的期待、艰辛、坚持和忧伤。他不光让剧中人物的眼泪在真情中娓娓倾诉,也让我们的眼泪在感悟中跟真爱一起流淌。他令现代人的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净化。《爸爸的爱》中还有一个核心人物,那就是小盼盼。这个从小失去母亲,从小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的小女孩,依靠父爱滋润着她幼小纯洁的心灵,也惹来万千观众的怜爱和赞许。她无限留恋人世,发出了“这个世界太好了”的感叹。她天天盼望活着,终于还是活了下来。让我们永远记住她,这个不幸却又万幸的女孩。同时,我们也该思索她为我们带来的对生命弥足珍贵的思考,反省现实生活中动辄轻视生命的行为。高帆的故事结束了,小盼盼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们的,仍将是对亲情、对幸福、对命运的无尽思考
我只知道这么多..不晓得好不好..
《父亲》的艺术成就是时代造就的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像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尤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苍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是那幅罗中立的写实油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