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前后英法等大国怎样纵容侵略的

如题只说二战爆发后的就好不要说太具体的事例
2024-12-21 08:43: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 “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绥靖政策表现为美国对前苏联的妥协。为争取苏联同一道参加对日作战,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中同意苏联的要求,表示中国外蒙古部分(现蒙古共和国)的现状应予维持;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所受侵害的帝俄(日俄战争)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下: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千岛群岛让与苏俄。这样,通过一系列牺牲他国——尤其是中国——利益的手段,美国达到了暂时拉拢苏联、避免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目的。但是不久,由于北约、华约之间矛盾加剧,绥靖政策正式破产。

回答2:

这太多了,说一起案例

1941年6月22日,NC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从这一天起,苏联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战争差点提前一年爆发,更令人吃惊的是,当时预谋偷袭苏联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英法两国军队。近日,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刊登文章,曝光了这个险些影响整个二战进程的秘密战争计划。

借口帮助芬兰抵抗苏联,英法想派兵控制北欧资源

1939年11月30日,为了争夺具有战略意义的卡累利阿地峡,苏军跨过了芬兰边界,“冬季战争”正式爆发。当时正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的英法两国马上宣布苏联为侵略者,开始积极筹划针对苏联的军事行动。

然而,英法并不真想援助芬兰,“冬季战争”只是英法染指北欧的一个借口,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借机将北欧各国重要的天然矿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德国无法获得急需的战争资源。于是,英国人计划向挪威北部派遣远征军,因为一旦拿下挪威沿海港口,德国从瑞典运送铁矿石、镍和其他战略性矿物的通道将被切断。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指出:“如果盟军占领挪威北部城市纳尔维克,那么就不难阻止德国船只在那里装载矿石,而且(盟军舰队)将毫无阻拦地沿挪威水域驶入德国。”

同时,盟国还决定直接进攻苏联南部,计划轰炸苏联石油产地巴库,防止石油从苏联运往德国。此外,英法还打算控制黑海海峡,攫取罗马尼亚的油田。

计划分三个方向进攻苏联,重点空袭苏联产油区

1939年12月31日,英国巴特勒将军赶到土耳其进行交涉,要求土方允许英国使用土耳其东部机场和港口,发动侵苏战争。1940年1月15日,法国外交部秘书长雷雪通报美国:法国总理达拉第提议向黑海派遣舰队,封锁苏联的交通线,并炮轰苏联黑海港口城市巴统,对巴库的油井实施空中打击。雷雪声称:“法国要消灭苏联,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大炮!”

1月24日,英国总参谋长艾伦将军向战争内阁呈报了《战争总战略》备忘录,指出:“照我看来,我们只有尽可能地从各个方向进攻俄国,尤其是对巴库的石油产区发起攻击,在俄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才能有效地援助芬兰。”为空袭巴库,英国向中东调派了好几个大队最新式轰炸机。与此同时,驻叙利亚的法国空军司令朱诺将军也接到了空袭巴库的命令。

1940年3月8日,英军参谋长委员会向Government提交《1940年对俄国军事行动后果报告》。该报告考虑了对苏作战的三个基本方向:苏联北部的摩尔曼斯克等地区,远东地区和高加索地区。最后一个方向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报告强调,“高加索最脆弱的目标是巴库、格罗兹尼和巴统的产油区。”英军高层还力主海军参加作战行动,因为“在黑海使用航母突袭,可以更快地使俄国防御体系崩溃。”

在制定作战计划的同时,英国人加紧了对苏联的侦察行动。从3月份开始,英军侦察机频频从驻伊拉克的军事基地起飞,深入苏联领空进行侦察。很快,巴库的油田、巴统的炼油厂等重要战略目标的详细情况尽在英国人掌握之中。随后,盟军指挥部将首次轰炸巴库的日子定在了1940年5月15日,战争的阴影迅速逼近苏联。

苏联特工及时发回情报,斯大林计划攻击苏伊士运河

正当英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对苏战争准备时,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先是1940年3月12日,苏联与芬兰签订了和平条约,“冬季战争”正式结束,英法失去了发动侵苏战争的最好借口。接着,苏联特工把盟军的战争计划及时通报给了莫斯科。面对战争威胁,斯大林决心在巴库上空“盛情款待”盟军飞机。苏军指挥部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在巴库地区集中了全苏联1/3的防空火力和数百架歼击机。与此同时,苏联人的反击行动也在紧张地准备之中。斯大林将反击的目标选定为英国在中东和北非的军事基地,他计划派遣6个远程轰炸机团,共350多架远程轰炸机进行突袭。

按计划,苏军轰炸机分为两个机群,第一机群将从克里木半岛起飞,攻击位于塞浦路斯和巴勒斯坦的英国基地以及叙利亚境内的法国军事目标。驻亚美尼亚的第二机群将成为决定性打击力量,他们将攻击驻埃及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并炸毁苏伊士运河闸门,彻底阻断英国的航运。

随着5月15日的逼近,苏军各部队早已严阵以待,一旦发现敌机来犯,苏联轰炸机就会立刻腾空而起……但希特勒彻底搅乱了双方的计划。5月10日,德军在西线转入进攻并重创英法联军。面对德军的猛烈进攻,焦头烂额的英法两国首脑早就把攻击苏联的计划抛在了脑后,一场奇怪的战争终于在爆发前5天终止了。

回答3:

在德军入侵波兰期间,英法虽然虽然对德宣战,但在当时号称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却坐视德军对波兰的侵略。于是,在德军的西线,出现了军事史上的奇葩,静坐站。希望能够将祸水东引,使苏德两国在波兰交战,替英法挡住红色布尔什维克。
英法当时的态度就是,只要在本土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极力壮大德国,使德国替其挡住红色苏联,由此催生出了一系列绥靖主意政策。

回答4:

其实早在纳粹上台以后,英法就发现德国有抬头的迹象,但是他们认为德国短时间内没有力量与英法抗衡,这是自大的表现。还有就是英法国内人民哪怕是屈辱的和平,也不要正义的战争,这也是英法政府采取绥靖政策的一个原因。

再说希特勒一上台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共产主义的气势,先是制造过会纵火案,逮捕共产党人,接着在1936年出兵帮助西班牙叛军,对付由共产国际支持的西班牙政府。

这些种种现象让英法认为德国是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这样希特勒的扩军英法也就自然的认为是为了对付最大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以至于在德国入侵波兰也被英法认为是向东进攻苏联的第一步。

英法有个最大的幻想和空想,就是德国入侵波兰,接着入侵苏联,消灭共产主义,或两败俱伤,然后,英法再在西边趁虚而入,消灭纳粹,接着消灭苏联,来个一箭双雕。也就是这个空想让英法一再纵容德国。本来是想把德国当枪使,反而被德国杀了个回马枪。

回答5: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因此,我们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