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谐中国》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和谐中国》一书后,对“和谐”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谐二字说着挺顺口的,但你了解和谐的真正意义吗?和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和谐中国》一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一个算式来表达,那就是人对人友善+世界的和平=和谐。细细品味,道理无不是这样。
在社会,在学校,在家里,我们都无不需要和谐,我们需要互相帮助。在社会,我们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就像是这次的“5.12”大地震,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卫生工作者处处协助人民解放军。一个又一个志愿者重复着他们钟情的口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们捐献出自己的物资、甚至鲜血。有多少志愿者,有多少有爱心的人,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不是和谐吗?在学校,我们也需要互相帮助。我们每天上学,放学,读书,画画,唱歌,玩游戏……最离不开的人就是身边的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朋友,才使我们健康地成长,也因为有了朋友,我们有了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当然,和朋友之间的友谊需要宽容与和睦来支撑。在我们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只要你真心地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朋友们就会给你更多的关心与快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友爱的朋友关系。在家庭,我们应该相敬相爱,应尽力营造民主氛围,及时沟通和交流,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增进理解和相互体谅。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没有战争,但是有许多的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纷争甚至战争。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战争,只有和平,没有利益的争分,全世界人民和和睦睦的,没有高等与低等之分,那不是很好吗?
让我们一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构造和谐中国,和谐世界吧!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世界,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题目自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拟于2009年8月-10月在北京长安街西单民航大厦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伟大祖国 和谐家园全国书画作品长安街大联展》,此次展览将以“企业杯”的形式举行,欢迎企业冠名赞助,参与合作。通过联展展示全国书画精品,推出有实力的书画家新作,为广大书画家提供广阔而通畅的艺术平台,欢迎全国书画家踊跃参展.我们期望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歌颂伟大祖国,讴歌真善美,表现时代新风和和谐共进并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优秀书画作品。
《和谐中国》读后感
“和谐”?什么概念?我迷惑了。他们说,“和”便是富足;他们又说,“谐”便是民主,展望当今,结果
便是不言而喻得了。
又回首看过去,东西方文化均把和谐置于首位,譬如孔子得“君子和而不同”,莱布尼亦有“宇宙是一个有
数字和逻辑原则所统率协和的整体”的同感,可见和谐对于人民得重要性。
要打造和谐社会,首先要以“和为贵”。“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参与的人越多,和
谐社会构建越快。如今,踊跃无偿献血的人多的数不胜数。这也着实体现了人们互帮互助的和睦共处。从这
次5.12.汶川大地震中更能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知道汶川的人民正在废墟中饱受煎熬,垂死挣
扎时,人民群众毅然伸出了援手,帮助汶川人民度过难关。“多一份关爱,少一分争斗;多一份宽容,少一
分嫉妒”,大家都要维护社会和谐。
《礼记》上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中国民众几千年来美好而难以实现的愿望,而却有这
样的一个小男孩—李勇,用着实际行动感动着我们:
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背起爸爸上学》,一经上映便轰动了全国,影片中石娃的故事是不少人
流下了滚烫的热泪。而李勇便是石娃的原形。
16岁的李勇将要到庆阳师范去上学了,可是瘫痪的父亲怎么办?受老师的启发,李勇走上了背父求学之路。
他毅然变卖了家里的存粮,把父亲背上嘣嘣车,拉到西峰市东郊,住进租来的一间破旧阴潮的小屋,便开始
了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料瘫痪的父亲的艰辛生活。他每天早上跑二里路,从住地到学校上操,下操后买上
油饼或馍馍,又飞快的跑回去给父亲,然后再掉头往学校跑,赶早自习。一年四季如此,几乎没有任何耽搁。
而且即使是这样,李勇的学习仍是班里最好的,年年是“三好生”。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奉献自己的爱心,整个社会的面貌必将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为李勇感动,为我们身边的那
些无私奉献出自己爱心的人感动。
同学们也要树立做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为和谐社会出把力的责任感,使命感。
同学们,你会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吗?你会拾到钱包时想办法归还失主吗?你会为一只折翅的小鸟养伤,
直到他重返蓝天吗?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同龄人,你会慷慨解囊吗?相信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些,是
对我们善良的证明,是对我们道德的肯定。
《和谐中国》这本中学生读本给与了我这些深刻的感触。
读一本好书,便如同交了一个好朋友。让你如同面对一股清泉,是你得到从内到外的洗涤,受益一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和谐中国》一书后,对“和谐”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谐中国》一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一个算式来表达,那就是人对人友善+世界的和平=和谐。细细品味,道理无不是这样。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在社会,在学校,在家里,我们都无不需要和谐,我们需要互相帮助。在社会,我们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就像是这次的“5.12”大地震,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卫生工作者处处协助人民解放军。一个又一个志愿者重复着他们钟情的口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们捐献出自己的物资、甚至鲜血。有许多志愿者,许多有爱心的人,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和谐吗。在学校,我们也需要互相帮助。我们每天上学,放学,读书,画画,唱歌,玩游戏……最离不开的人就是身边的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朋友,才使我们健康地成长,也因为有了朋友,我们有了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当然,和朋友之间的友谊需要宽容与和睦来支撑。在我们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只要你真心地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朋友们就会给你更多的关心与快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友爱的朋友关系。在家庭,我们应该相敬相爱,应尽力营造民主氛围,及时沟通和交流,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增进理解和相互体谅。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
党的十六大,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贯彻精神时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领导艺术。那么,在新世纪头二十年,什么是对于全国人民“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呢?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他的各个目标,都是服从服务于这个总的奋斗目标的,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了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对“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具体化。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和谐社会建设,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社会更加和谐”同其他五个“更加”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后者,和谐社会建设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更长远。但在当前,还是要紧扣总目标,突出总目标,从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社会关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经济发展、民主建设、依法治国、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活力、加强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干社会主义。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将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看作是并驾齐驱的两个东西,把二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改变为并列关系。另一种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总题目,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统统归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名下,也不管是否牵强附会。这些做法的意图,自然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地位。但是,如不注意却可能会淡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关注。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把握和谐社会建设,还必须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说,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坚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矛盾,警惕和防止往回看的思想苗头。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必然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激发社会活力。这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竞争激励机制,等等。新阶段的新问题不可能用老办法来解决。我们不能对计划经济时代以平均主义为特点的“社会和谐”抱有缕缕思恋,不能把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正确说法和做法说成是不和谐,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样无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要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来提要求,不搞超越阶段的急于求成。实现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方面,确实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人们议论最多的,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儿童辍学率上升、进城农民工身份歧视,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加强法治、创新政策、改革体制、转变观念、加大投入等方方面面来努力。但也必须看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程度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在当前,我们应当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既要重视访贫问苦,也不忽视访贤问能。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把和谐社会建设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