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经济波折告诉我们,金融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的先兆,也是经济危机的一个触发点。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日,对本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影响正在加大。
如果说中国在经济危机中不会受到多少冲击,这恐怕是个美丽的谎言。事实上,作为制造大国的我们,遭受的由海外市场给予的摧残愈演愈烈。
由于来自美国及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小,代理商垮台,订单减少,我国许多玩具制造商频临破产,合俊的倒闭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而作为行业中的龙头,合俊的技术含量,产业结构,管理水平和客户数量都是遥遥领先的。由此推断,同行小企业的日子肯定也很不好过。而这只是珠三角千千万万家外向型出口企业艰苦困境的冰山一角。
江浙沪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领跑人。而几个月以来,从台州飞跃的倒闭,到绍兴江龙的破产,再到宁波金田铜业把6000多人裁员到几百人……庞大的数字令人吃惊。我想,之所以吃惊,是因为我们是局外人。我们不知道在中国制造飞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代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富庶的工业繁荣地区还潜藏着这种令局外人吃惊的灰色地带。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倒闭潮也是意料之中的。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从加入WTO之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外贸很好做。人民币兑美元还是8.3:1,出口退税率很高,而中国工人的月薪平均只有五六百块。外国公司对中国厂商趋之若鹜,广交会上摊位密布,人头攒动,一派繁华。只要你会外语,做生意时不被老外给诈了,一年下来赚个几百万是正常收入。
正是由于这种利益的驱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我国对外贴牌加工的企业越来越多。从纺纱织布,到冶金化工,再到机械,轮胎,成衣,家纺,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的加工组装。成千上万的外向型企业哗啦啦一夜之间上马了,而且越来越多。加入WTO之后,由于出口配额的放开以及其他一系列原因,类似的加工企业更入雨后春笋般冒个不停。由于速度过快,许多上了的项目技术含量低,管理不善,经营粗放。按说这类企业应该被兼并甚至破产。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该破产的企业没有破掉,不该上的企业依然在继续上。
我们发展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去了哪里呢?美国和欧洲。对于欧美的消费习惯我们也有所了解,总的来讲他们的消费是超前和过剩的。而严重的金融危机让欧美地区的消费需求和人们的消费习惯都有所改变。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如同蝴蝶扇动的翅膀,几夜之间扇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
其实蝴蝶的翅膀只是一个小小的引子。我们企业的倒闭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需求减少,而是我们自身的生产过剩。如同前文所讲,因为出口能赚钱,所以大家都在生产同样的东西。因为该破产的不破产,于是该减少的数目依然存在,该优胜劣汰升级换代的产品和企业依然是老模样。
为了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增加出口退税的项目和比率,调整增值税等等。对于房地产,也开始救市,正如潘石乾所说,“国家终于开始重拳出击。”
而对于这一系列政策,我并不看好。国家的政策是从救当前的企业出发,而这并不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相反可能使问题愈演愈烈--该淘汰的依然可以在政策扶植下苟延残喘,而国外的市场确实压缩了。对于拯救楼市,从中受益的依然是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商。老百姓还是买不起房子,因为价格实在是太贵了!
我认为,拯救国内经济,首先要依靠这个传统的杀手锏--拉动内需。当然,调低存款利率是一个方面,但这远远不够。首先我们要理解,生产过剩只是一个相对过剩。咱们放假回家能轻轻松松的坐上火车,每个人都有座吗?城市居民能够人人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吗?偏远地区的老农民能够不再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家里配上笔记本,田里配上节水灌溉系统,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吗?我们的环境呢,有没有的到改善,西北的沙漠有没有种上防护林?如果回答都是没有的话,那么在拉动内需方面,国家大有可为。修路,办教育,修盖大批量的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发展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环境。发展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又能大幅度拉动内需,解决一部分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何乐而不为?
另外,国家应该减少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让那些质量不佳的产品,落后的生产管理经营方式随着一大批频临破产的企业消失掉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是个良好的机遇;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来说,也是一个升级换代的有利时机。对于大批失业的工人,正如前文所说,国家可以雇用他们去建设公共事业。等到路修起来,房子建起来,沙漠绿化起来,我们也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1991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