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门口大圆石头叫门当。“门当”,又叫“抱鼓石”或“石镜”,为鼓圆形石头,一般摆放在门外两端。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过去达官贵人、豪商巨贾安身立命的都是占地广阔的府邸。“
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门枕石,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家室门当的等级也十分森严。
相传古代将军荣归,常将战鼓置于门前炫耀战功,后来就演变成抱鼓石。在古代,只有较大的宅门,才会配有抱鼓石。抱鼓石具有固定门楼的建筑功能,被叫做“门当”,但它更具备象征意义,它的数目决定着屋主的地位和官阶。旧时大户人家有财不外露,一般很难打听到财产情况,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就能了解对方家所从事的行当。
那个是石抱鼓吧,抱鼓是一个竖立着的鼓,再鼓面和鼓的侧面通常雕刻有各种吉祥纹样,有福在眼前(蝠在眼钱),岁岁平安(穗穗瓶鹌),福禄寿(蝠鹿兽)等图案。
放石抱鼓没什么特别的讲究吧,貌似就是左右放好,比狮子好放多了,因为是对称的。狮子旧时还有公母的分别,石抱鼓是没有的,所以只要上面雕刻的寓意好就好了。
如今的狮子好像也没有分别了,看来看去很少有新品的狮子是分公母的。看过一对旧狮子,公的踩球,母的抱小兽,放的时候是男左女右——呃,公的在左边,母的在右边(当你在屋内,正面对大门的时候),也就是公的东边,母的西边(适用于南门)。
还有,旧的石狮子嘴巴里是有一颗石球的,那是象征仙兽的内丹,不过如今也没有了,大概是工艺太费劲,呵呵。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
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圆鼓上面一般为兽形,上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饰。它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门墩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有雕饰门枕石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每天都看得见。想要装饰一下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于是,很早以前的某个人在门枕石外侧部分先刻上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
宋代编写的《营造法式》(公元1103年出版)中记载了这些例子。这个门礅是当时最复杂的。所以可以说当时箱型门礅或者抱鼓型门礅还没出现。
箱子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公元1100年以后,某个人把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高一 些,又有人在它的各个面上都雕上了装饰性的线条。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再后来,门枕石部分和门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线逐渐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台子。
抱鼓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有人试着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因为样子很漂亮,所以有人跟着模仿。
后来人们又想方设法美化台子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叶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着夫妻美满,很吉利,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其次,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上边放鼓。
北京型门墩
北京地区门墩的起源,应该与蓟州郡县的建制有关,最早的门墩如今当然很难见到了,而早期的门墩,仍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其中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贤良寺)。北京门墩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从现存的门墩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