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维尔金斯基(Vertinsky,俄罗斯,1889年3月21日出生于基辅,1957年5月21日逝世于列宁格勒)苏联著名艺术家,诗人,歌手,作曲家,歌舞艺术家和演员,对苏联传统歌唱艺术具有重大影响。俄国对他评价:维尔金斯基无疑是俄罗斯的骄傲和灵魂,他的作品禁得住任何的考验。
维尔金斯基童年不幸,父母早亡,一直寄居在亲戚家,16岁就不得不离家流浪。从小他都梦想着要当一个演员,总是被各种表演吸引。而他所在的地方基辅刚好又是个文化丰富、名流云集的地方。离家后他混迹于各个艺术圈子,写些时髦的颓废派故事,作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以勉强维持生活。他卖过卡片,运过西瓜,在一个印刷间里当过校正,等等等等。后来他来到莫斯科在一个小剧场里表演他的诗作,但那个时期他的演员之路有太多的阻碍:他天生的胆怯以及浓重的口音,为此他后来努力练出了一种特别的法式风格的说话方式(?)。
慢慢的,维尔金斯基开始有了一种令人一见难忘的表演风格。这种风格基于半说话半歌唱的形式。每一首歌都像一个小短剧,有逐渐发展的情节,有一两个角色,而且这些角色都言语简洁,形象生动。
1915年他曾唱过关于潮湿的莫斯科街头一个贫穷孤独的受可卡因折磨的孩子的故事。起先,他还穿着传统的“彼埃罗”服装表演,后来把化妆简化为了白面具和红嘴唇。再后来,维尔金斯基又以新的形象出现了:戴一顶高高的黑帽子,穿着带白色衬领的燕尾服。并因此而显得优雅而神秘。
彼埃罗的表演是和演员那吸引人的手部动作分不开的,两者需要相互协调:每一个手势都是一个尽可能充分的暗示以延展歌曲的意义。(注意!像不像vv?)
在移居外国后,维尔金斯基歌唱得内容又发生了变化。以前他经常歌唱异乡,在异乡他反而开始怀着深深的乡愁歌唱起俄罗斯以及它的救赎。
他的歌曲也开始变成短小的歌谣。以前他总是塑造穿者别致大衣的古怪女人、小丑、贵族或可卡因成瘾者等等角色,而那时他开始塑造普通人,那些不知疲倦追求幸福也有失败悲伤的普通人。
19世纪30年代他开始为苏维埃诗人们写歌。……
作为未婚生子,维尔金斯基是由他父亲的妹妹在基辅带大的。1905年他被撵出了学校,之后做过很多工作,然后开始靠给基辅的杂志写短篇故事过活。1912年,维德金斯基和他的妹妹搬去了莫斯科。在那里,他本雄心勃勃的想进斯坦尼斯拉维奇的莫斯科艺术歌剧院,可惜失败了。之后,他开始沉迷于可卡因。
好在到1916年,维尔金斯基开始振作,雇用了一些丑角“彼埃罗”,敷上粉,唱一些小调。每首歌都包括序曲,开端,高潮和一个悲剧结尾。这些新新的表演者被称为“苏联的彼埃罗”从而声名远播,受到观众的喜爱,还有媒体的效仿,欣赏,当然也免不了诬蔑中伤。
由于他歌唱事业的蒸蒸日上,顺带的,他也开始站上荧幕,在无声电影里出演一些小角色。在十月革命前不久,维尔金斯基又设计了一种新的舞台形象——黑衣彼埃罗,并开始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巡回演出一种很容易引起当时全世界共鸣的抒情悲歌。用一位英国研究者的话来说,维尔金斯基的歌仿佛让人置身一幅棕榈树,热带鸟,外国海港,豪华大厅,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和黎明淡粉色海洋组成的图景。而这些正是战时的观众们所热切渴望的。
1920年,维尔金斯基和大量他的追随者决定离开俄罗斯。他开始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表演,并到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在那儿,他被指控为一名苏维埃特务。1923年,他又到波兰和德国表演,然后去了巴黎,在巴黎的蒙马特歌舞剧场,为俄罗斯的流亡者表演了九年。
在一系列在中东的成功的巡演后,维尔金斯基像大多数俄罗斯名人一样来到了美国。后来经济大萧条促使他搬到了上海,在那儿他见到了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他的女儿玛莲娜,也是在中国出生的。
1943年,苏维埃政府允许维尔金斯基回到了俄罗斯。尽管缺乏媒体的鼓励,他还是在苏联举办了两千多场音乐会,一直从库页岛演到加里宁格勒,。为了供养家庭,他也会演演苏维埃电影,经常扮演革命前的贵族,就如在契柯夫的同名改编电影《脖子上的安娜》中一样。他还在《注定的阴谋》中演过反共大主教,然而这甚至为他赢得了斯大林奖。
这位艺术家死于1957年5月21日,列宁格勒。他的两位女儿,玛莲娜和阿拉斯塔思娅,也在苏维埃电影届取得到很好的发展。
脖子上的安娜: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B78aqJ47Ag/
我觉得说他和v舞台风格相似,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彼埃罗”的歌唱形式,感觉有点像音乐剧吧但比那个又更偏重歌曲,因为是有情节的,像戏剧一样,所以又兼具表演性质。
谢谢
有些东西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这是V吧对维尔金斯基的介绍和讨论贴
http://tieba.baidu.com/f?kz=259619234
亚历山大.维尔金斯基(俄罗斯,1889年3月21日出生于基辅,1957年5月21日逝世于列宁格勒)苏联著名艺术家,诗人,歌手,作曲家,歌舞艺术家和演员,对苏联传统歌唱艺术具有重大影响。
作为未婚生子,维尔金斯基是由他父亲的妹妹在基辅带大的。1905年他被撵出了学校,之后做过很多工作,然后开始靠给基辅的杂志写短篇故事过活。1912年,维德金斯基和他的妹妹搬去了莫斯科。在那里,他本雄心勃勃的想进斯坦尼斯拉维奇的莫斯科艺术歌剧院,可惜失败了。之后,他开始沉迷于可卡因。
好在到1916年,维尔金斯基开始振作,雇用了一些丑角“彼埃罗”,敷上粉,唱一些小调。每首歌都包括序曲,开端,高潮和一个悲剧结尾。这些新新的表演者被称为“苏联的彼埃罗”从而声名远播,受到观众的喜爱,还有媒体的效仿,欣赏,当然也免不了诬蔑中伤。
由于他歌唱事业的蒸蒸日上,顺带的,他也开始站上荧幕,在无声电影里出演一些小角色。在十月革命前不久,维尔金斯基又设计了一种新的舞台形象——黑衣彼埃罗,并开始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巡回演出一种很容易引起当时全世界共鸣的抒情悲歌。用一位英国研究者的话来说,维尔金斯基的歌仿佛让人置身一幅棕榈树,热带鸟,外国海港,豪华大厅,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和黎明淡粉色海洋组成的图景。而这些正是战时的观众们所热切渴望的。
1920年,维尔金斯基和大量他的追随者决定离开俄罗斯。他开始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表演,并到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在那儿,他被指控为一名苏维埃特务。1923年,他又到波兰和德国表演,然后去了巴黎,在巴黎的蒙马特歌舞剧场,为俄罗斯的流亡者表演了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