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执意出兵伐吴

2024-12-16 03:18: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首先 要告诉你的事 要知道问题的真相 一定从正史入手 像<<三国演义>>等皆为小说之言 不可轻信 如你说"备十年二十年下来几乎未尝败绩,一路凯歌打下了大片江山" 实和正史不符. 如<<三国志>>赵戬评备:拙於用兵,每战必败.
陆逊也说:前后行军,多败少成.

根据史实,孔明在备东征时,心里极其矛盾,既未劝阻,也未表示支持.一般来说,亮是不支持东征的,故其听到备败之消息,感叹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为什麼亮不阻备呢?

这亮之当时思想变化有关. 亮见备和其原来的战略思想背道而驰,备决意要夺回荆州. 既如此,备"盛怒"之下,亮何必去劝阻? 亮也许还心存夺回荆州的希望. 亮认为,以备的雄才,又加上有亮重用信任的黄权的智略,移汉中兵多将广得胜之师,倾国天下,如何有不能取胜的道理? 从亮之感叹惜法正之意,不难看出这次东征的失利是出乎亮之意料的. 作为"军事家"(本人不敢苟同)的诸葛亮认为这次的失败,正是刘备身边缺少如法正这样的人才. 亮表面上是叹息,实属埋怨刘备. 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 话说回来,亮知东征会破坏全盘计划的,但依然不加劝阻,本人认为当中必有隠情. 有劳我们这一代去查研了, 你说是吗?

人说刘备不信亮,这是靠不住的. 要相信正史! 其他人的我看了,不觉怎样

回答2:

因为关羽的死,刘备为报弟仇,出兵伐吴。而且当时刘备军力远胜吴国,以为必胜,肯定能为弟报仇。
而法孝直,据说,汉中之战一次刘备与曹操交锋时,刘备处于劣势,但刘备仍然亲冒箭矢,不肯撤退,法正心生一计,亲自上前为刘备挡箭,刘备说:“孝直避箭。”法正回答:“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于是刘备才撤退。
所以,不是其中有什么奥妙,那时法孝直已死,就算没死也不一定能劝阻刘备,只是因为诸葛亮本人很欣赏法孝直的才能,又有在此种情况下劝阻主攻改变心意的先例,在看见刘备心意已决的情况下,发出一个感叹而已。
意味有点类似“若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的意思。

回答3:

法正和庞统才是刘备的参谋长,诸葛亮仅仅是管理内政和后勤。庞统、法正相当于陈平、张良,诸葛亮相当于萧何。刘邦打仗只会参考陈平张良的意见,萧何从来都是做一些巩固后方,粮秣转运的工作。刘备等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正史中似乎也没有强调诸葛亮的智者身份,他只是一个治国良相兼国策顾问。刘备收川用庞士元为辅,取汉中使法孝直随行,诸葛亮一直留镇后方,这和正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吻合的。
《三国志》称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这可不是随便说的,诸葛亮虽是最重要的助手,但私人感情肯定不会超过云长和翼德。

回答4:

法正在蜀国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且刘备能得到西川,主要的功劳不是诸葛亮是法正和庞统。刘备也自知仅靠诸葛亮是不会有今天的,刘备其实早就对诸葛亮不信任了,征讨益州带的庞统而不是诸葛亮,蜀国成立后诸葛亮也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很多刘备旧部也都任高官,和诸葛亮俸禄不相上下。只是到了刘禅时代,诸葛亮才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刘备死前所说“我儿能辅即辅,不能辅佐你自己为王”这就是刘备怕诸葛亮篡位。确实,诸葛亮为刘备打天下功劳最大,但是却不能得到刘备充分信任,而且被仇恨冲昏头脑的他不会听从的。我想如果法正在的话,他能更委婉地劝诫刘备,说实话诸葛亮不是个完美的人,在知人劝诫方面不如法正,否则法正怎么就能劝刘璋把那么大底盘让给刘备呢。

回答5:

这完全是推托责任,是人都知道刘备此次出兵攻打必定会失败,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有责任劝阻主公停战,但是却没有成功,自己将会受到世人的指责。这时他只能说所有人都不可能阻止,所以说只有死了的法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