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他吃点儿儿童用药,用酒精棉球帮他擦拭物理降温
其次,上医院检查,确定没有其他疾病
最后,这个有点儿迷信,就是找个会叫魂的人给孩子叫叫魂,因为孩子有的可能因为吓到而高烧不退。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我妹妹小的时候经常无名的发烧,这样做后就会好,所以,医生如果没发现孩子其他部位有问题的话不妨一试呀~
亲小婴儿发烧的话,建议给宝宝量一下体温,看宝宝是否是高烧,过如果宝宝体温不超过38度5以上就不用给宝宝喂药,建议给宝宝采取物理降温发,多给宝宝喝温开水,用温毛巾给宝宝热敷一下额头和腋窝,保持室内空气湿度,母乳喂养的话妈妈也要饮食清淡,及辛辣和生冷食物,宝宝退烧的话就没事了,如果还是持续不退烧,建议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最好。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问题,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一般情况下,如果宝宝的体温不超过38.5度,个人不建议吃退烧药,可以多给宝宝喂水,同时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每次擦拭的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比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让宝宝自己战胜病菌,这对宝宝成长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宝宝体温长时间超过38.5度,就一定要立刻送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祝宝宝早日康复!
亲,宝宝发烧不超过38.5度就不用吃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就可以了,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或者是用湿毛巾擦拭宝宝的身体给宝宝降温,多给宝宝喝点水,不要穿太多了,以利于散热,一般很快宝宝就会退烧了。如果宝宝的体温超过38.5度就需要吃药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发热的概念。所谓的发热,是指腋下温度大于37.5℃,37.5-38.0℃为低热,38.0-39.0为中度发热,39.0-41.0℃为高热,大于41.0℃为超高热。小儿正常腋温为36.0-37.0℃,活动、吃奶、哭闹后可以有短暂升高,达到37.5℃甚至更高,但是持续时间短,可以自行缓解。
发热是很多疾病的最突出的症状。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气管炎、肺炎、肠炎、脑炎、心肌炎等等,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结核、痢疾等等,以及肿瘤如白血病。一般的感冒发热可以在家中进行护理,良好的护理可以促进患儿的康复。
了解了发热的概念,下面我们谈一下护理。发热的一般护理包括充分的休息、良好的环境、合理的饮食。感冒发热也就是医生说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者称扁桃体炎,一般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继发感染和并发症。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带病上幼儿园或者上学显然是错误的。良好的环境包括安静的氛围、适中的温度、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室温一般应在20℃左右,湿度50-60%。每天开窗通风2-4次,每次20分钟,开窗时孩子最好转移到其他的卧室,防止受凉。现在天气干燥,可以用加湿器或者多拖地、暖气片上搭湿毛巾等方法解决湿度不够的问题。合理饮食包括多饮水,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饮水可以补充发热时丢失的水分,起到降温作用,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毒素。发热时孩子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好,这时不要勉强进食,可以选择稀饭、米粥、烂面条,奶粉喂养者要将奶粉冲的稍稀一点,吃母乳的要少量多餐,以防止消化不良。
发热的家庭护理中,怎么能迅速降温是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一般情况下,38.5℃以下不需用药,那怕持续一天都是38℃体温。因为发热是机体的免疫反应,在发热的情况下机体免疫器官工作效率提高,病毒细菌繁殖减慢,有助于疾病康复。但是如果持续高热,就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进行降温处理。
降温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可以用凉毛巾敷头、温毛巾擦浴。温毛巾擦浴时要选择手足、大腿、腋窝等部位,擦后穿上干爽的衣服防止受凉。谨记,发热时千万不要穿的太厚,捂的太厚热量散发不出去,体温会越来越高。药物降温主要适用于6月以上的婴幼儿,常用的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含布洛芬的药物包括托恩(布洛芬20mg/ml)、美林(布洛芬40mg/ml)、臣功再欣(布洛芬150mg/袋)等,小儿布洛芬用量为5-10mg/kg,比如孩子10公斤,体温大于38.5℃,则需口服托恩2.5-5ml,或者美林1.25-2.5ml,或者臣功再欣1/3袋-2/3袋。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有泰诺林滴剂(15ml/瓶,含对乙酰氨基酚100mg/ml)、护彤(含125mg/袋)、爱德儿康(含80mg/片)、百服宁(500mg/片)等等,对乙酰氨基酚用量也是5-10mg/kg。如果病情较轻,一般退热药口服一两次就行了,如果反复高热,可以这两种药交替使用。尽量不要肌注退热针,因为副作用比较大,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小孩。另外,某些中成药也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如柴胡口服液、柴黄冲剂、清热宁冲剂、紫雪散等等。
如果孩子经过上述处理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加重出现精神差,头疼、呕吐、咳嗽、乏力、胸闷,甚至抽搐等症状,则必须迅速到医院就诊,除外合并症。
以上药物剂量的说明,在药品说明书上都有,请仔细阅读。如果不明白,请咨询医生或者留言,万勿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