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2024-12-21 18:14:1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运用了赋比兴。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节选)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如下: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回答2:

,运用了赋比兴,这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 ,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借古讽今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 远近 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

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