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嬉皮士运动?

2024-11-26 09:45:5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60年代的文化是叛逆的,60年代的生活也是叛逆的。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吸大麻,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群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群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
  嬉皮士们还热衷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他们从吸毒中寻找幻境,寻求刺激。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据美国《新闻周报》报导,1969年,美国57所大学中有31.5%的学生沾染过毒品,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毒品文化”。有的嬉皮士还醉心于男女性爱和同性恋之中,以追求快感,摆脱苦恼,蔑视和反抗传统的性爱观。
  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1969年,青年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罗斯扎克发表了《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一书,该书明确指出,反主流文化是对现代技术社会的一种反思。反主流文化的参加者们不屑于像新左派和学生运动的参加者们那样,用参与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只要客观意识的观念还在控制着社会,技术对社会的控制、专家对社会的统治就不会结束。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为了有效地反抗这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端丰裕、但人的精神受到控制的社会,他们提出“回到史前”的口号,希望在史前时期寻找精神力量。他们特别欣赏“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Do your own things”
  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嬉皮士运动与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判政府的学生反抗运动相反,不是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来参与社会改造和改良,而是以遁世的方式对社会作出的一种消极的反抗。但实际上,嬉皮士们自己认为,西方社会正处于新旧文化的交接点上,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正在积极地创造一种新生活,开创一种亘古未有的新事业。嬉皮士们所笃信的箴言,“做自己的事”(do your own things),体现出他们对现实、对传统的视和反抗。嬉皮士们希望通过逃避主流社会,随心所欲的放荡和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找回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理性社会中所丧失的人的原始情欲,恢复在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着的文化创造的动力,抗拒现理性社会对人性的扼杀,以求达到文化的超越、人的精神的解放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更新。他们相信,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兴起,大众将出现新的觉醒,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世纪即将破晓。应该进一步看到的是,虽然嬉皮士运动源于年轻人的反叛意识和反叛的冲动,源于对现存一切事物的怀疑和否定,但是嬉皮士运动和嬉皮士文化的精神核心,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做你自己的事”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权、传统、道德、规则、文化的反叛,还意味着他们创造新生活和新化的过程,是从自我开始,从自我的感受出发的。反主流文化的另一代表作,雷的《美国的年青化》这样认为,创造新的生活需要有新的意识,这种意识它既不同于美国农民、小企业主想向上爬的传统的世界观,也不同于罗斯福新政以来,相信个人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政府采取更有计划的管理就能解决美国问题,而在这有组织的社会中个人失去了自我的观念。新意识来源于对现存一切事物的疑,它从自我开始,强调个人对个人负责,从本质上说,它是现代版的个人主义。嬉皮士运动中不入流的生活体现的是个人本能的感受,奇装异服表现的是个性和民主,人生的目的也不再是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爬,人生仅是一系列目标的选择和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意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人自我的重新发现,其最重要的作用创造一个全新的、适合人需要的社会。
  嬉皮士运动及其所创造的嬉皮士文化不仅在美国泛滥一时,而且西方各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嬉皮士文化成为六七年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其很多内涵一直影响到今天。

回答2:

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来源

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称爵士乐音乐家为“hipster”和“beatnik”,同时这两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围绕着这些艺术家而出现波希米亚主义似的反文化。

19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时从爵士乐中演化出摇滚乐。

在美国东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轻的反文化者称他们自己为“hips”。许多来自纽约市区的失望的年轻人聚集在那个村中,他们穿着他们最旧的衣服。第一个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穿着旧衣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媒体是一个广播电台。

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的一家报纸使用首先使用了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但其它媒体在此后两年中几乎没有使用过这个词。

旧金山海特·亚许柏里地区的嬉皮士是以一个叫做Diggers的团体为中心。这个街头剧团体将即时性的街头剧、无政府主义行动和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城市”。他们受两个不同的运动影响:一方面受波西米亚主义的、地下艺术的、剧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权主义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也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嬉皮士社团。1967年夏许多年轻人(警察估计有七万五千人)聚集在海特·亚许柏里分享他们的新文化的音乐、毒品和反抗。

1960年代末嬉皮士运动达到其高潮。1976年7月7日《时代》杂志将嬉皮士运动作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

由于许多嬉皮士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们也有“花癫派”的外号。

政治

嬉皮士经常参加和平运动,包括反越战的游行和争取人权的游行。青年国际党是嬉皮士中特别政治活跃的亚群。

从2005年的观点来看,嬉皮士性别歧视相当大,但实际上嬉皮士很快就接受了女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原则。

一开始嬉皮士对同性恋不十分容忍,但随着运动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接受同性恋。

嬉皮士也通过“落出”社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实现他们所寻求的变化。回到农村去、合作企业、替代性能源、新闻自由运动和有机农业在嬉皮士运动开始时都受到青睐。

毒品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滥用毒品的程度被支持越战的人夸张。他们用这个借口来反驳嬉皮士反对越战的理由。但实际上的确有许多嬉皮士使用毒品。他们尤其希望利用毒品所产生的幻觉来达到内心的修养。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够产生幻觉的药品如LSD和裸盖菇素。虽然也有许多嬉皮士不用毒品,但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个标志和他们不肯遵从社会守则的原因。

使用毒品至今被看作是嬉皮士文化的一个中心内容。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不抽烟,因为他们认为抽烟有害,但当时的照片显示许多嬉皮士抽烟。

遗产

1970年许多嬉皮士的生活形式进入了主流文化,但其下的实质却很少被主流文化吸收。媒介渐渐丧失了对这个次文化的兴趣,年轻人对它也丧失了时髦感。随着庞克摇滚的出现嬉皮士甚至成为年轻人的反感形势。但也有许多嬉皮士保持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主流文化中保持他们的生活方式。直到2005年全世界到处依然有嬉皮士的社群点,有些人随着他们喜欢的乐队流浪。从19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为和平祈祷的彩虹聚会今天依然保持,其它聚会和音乐节则致力于生命或爱。

特征

长发,大胡子。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

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

听一定的音乐,比如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的摇滚乐、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

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般吉他,一般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上。自由恋爱,公社式的生活

毒品

新嬉皮士

新嬉皮士是对21世纪的嬉皮士的称呼,他们恢复了一些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观点,比如他们也强调自由,穿他们愿意穿的衣服,做他们想要做的事。与1960年代的嬉皮士不同的是新嬉皮士一般不政治性,而1960年代的嬉皮士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运动。

贬义用法

保守的主流人士用嬉皮士一词来指吸毒的人,尤其吸大麻的人,以及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社会义务感和缺乏卫生感的人。庞克摇滚次文化的人士则使用嬉皮士一词来指陈腐的、无聊的或讨厌的人。

回答3:

回答4: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吸大麻,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群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群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